國際

一尊少女銅像,掀起日韓外交滔天風波

對待慰安婦問題,南韓政府究竟是背信棄義,還是無能為力?

端傳媒記者 朴春蘭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7-01-09

2016年12月30日,人們到釜山日本大使館前一個慰安婦銅像旁示威。
2016年12月30日,人們到釜山日本領事館前一個慰安婦銅像旁示威。

南韓釜山東區日本領事館前,突然聚集了數十人。跟這些人一起出現在現場的,還有一尊穿著韓服、蓄齊耳短髮的少女銅像。

與早年設立在首爾日本大使館前的銅像一樣,這一尊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充當日本軍隊南韓「慰安婦」受害者而設計的「和平少女像」。然而,釜山的這尊少女像,日本以緊急召回駐韓大使等方式強烈抗議。日韓政府在2015年就慰安婦問題達成協議,南韓政府承諾不再就此問題「拿捏」日本,為何一年後日本領事館前又突然多出一尊「慰安婦」紀念銅像?因為一尊銅像而大動作「報復」的日本又是出於怎樣的考慮?

2015年12月28日,日韓雙方簽訂《日韓慰安婦問題協定》,兩國政府均形容為「最終的、不可逆的解決」。而協定簽訂後,南韓政府確實也沒有再就「慰安婦」問題為難日本。但在民間,「慰安婦」問題並沒有因此協定得到真正解決,被兩國政府稱為「外交大成果」的協定遭到南韓民眾痛罵,認為南韓政府無視「慰安婦」受害者,自行與日本政府簽訂。再加上《日韓慰安婦問題協定》並沒有通過南韓國會的審批,因此許多在野黨議員過去一年也多次抨擊此項條款。

協議過程中,南韓政府對於日本的外交無力,實際上才是南韓民眾最難以接受的部分。

日韓之間因歷史問題未能妥善解決,民間長期存在對立情緒。在南韓「輸誰都不能輸日本」的想法非常普遍。日本用十億日圓換取「永久解決慰安婦問題」,取代真誠道歉,並一再否認法律責任,強調十億日圓是「治癒金」並非「賠償金」。因此許多南韓人將日韓「慰安婦」協定稱為「恥辱條款」,這一年來,南韓民間團體一直在抗議,要求政府廢除協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向朴槿惠要求南韓政府拆除釜山大使館外的慰安婦銅像。圖為2016年9月7日,安倍晉三與朴槿惠會面。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曾向朴槿惠要求南韓政府拆除日本大使館外的慰安婦銅像。圖為2016年9月7日,安倍晉三與朴槿惠會面。

抗議歸抗議,兩國政府依舊按照條款行事,日方已經把協定中商定的十億日圓付清,亦要求移走首爾大使館門前少女銅像。然而,朴槿惠「親信干政門」事件意外爆發,雙方政府本以為順利了結的「慰安婦」問題連帶生變。南韓國內抗議聲浪越來越大,首爾大使館前銅像尚未移走,釜山日本領事館前又多出了一尊。此事在日本國內亦產生巨大影響,媒體和民眾幾乎一邊倒罵南韓政府「不守信用」、「無能」。日本外務省第一時間抗議,並緊急召回駐韓大使以及駐釜山總領事,日本上一次召回大使是在2012年,南韓時任總統李明博登上日韓存在主權爭議的獨島(日本稱「竹島」),可見日本對此次釜山少女像事件的重視程度。

日本駐釜山領事館外的少女像並非南韓政府所立,而是南韓相關民間機構為抗議「慰安婦」協定而設立。由釜山地區七十多個市民、社會團體與大學生、青少年、市民組成的「未來世代設立和平少女像推進委員會」(下稱「推進委員會」)在《日韓慰安婦問題協定》後,從民間募集了8500萬韓幣(約合七萬一千美元),用來建釜山「和平少女像」。日韓「慰安婦」協定一週年的2016年12月28日,「推進委員會」將少女像運到了釜山日本領事館後門。但在短短四小時後,釜山東區當局以銅像違反《道路法》為由,移走並扣押了銅像,過程中雙方發生衝突,警方還從現場帶走了13人。

事後,抗議聲湧向東區政府,區政府電話被打爆,網站上出現幾百條抗議民願,輿論壓力之下,區政府改變態度,默許民眾放置銅像。區長朴三碩召開記者會,稱此舉雖然危及日韓兩國關係大局,但地方政府無法獨自承擔民間壓力。31日,釜山日本領事館前的少女像正式揭幕,現場人群高舉「保衛少女像 」、「為廢除日韓協議戰鬥到底」等標語。

此事無疑令日本政府尷尬難堪,有日本媒體形容政府就像「遭遇了詐騙(voice phishing)」,付清了十億日圓,卻遭遇如此結果。日本媒體在「慰安婦」問題上有不同聲音,一般不會一味站在日本政府的立場說話,但是在這次釜山少女像問題上,日媒幾乎都透露出批判南韓不履行協議、甚至是想要推翻協議的意圖,稱韓方 「背信棄義」。日本的強硬回擊也隨之而來。除了召回駐韓大使,日方還叫停了恢復金融危機時相互融通美元等「貨幣互換協議」的磋商,推遲兩國高層經濟對話,禁止日本領事館職員參與南韓當地活動,向南韓政府施壓。日媒稱,首相安倍晉三與美國副總統拜登通話,表示日韓落實有關慰安婦議題的協議至為重要,違背協議不是建設性的作法。拜登對此回應,美國支持這項協議,並希望兩國都能落實這項協議。

2017年1月4日,南韓釜山,有市民到日本大使館前示威。
2017年1月4日,南韓釜山,有市民到日本領事館前示威。

日本此次強烈反擊是對南韓現政府施壓,但同時也被看作是對南韓下屆政府的一個「警告」。

朴槿惠的父親朴正熙是公認的「親日派」,在朴槿惠上台時,也曾被扣上「親日派之女」的帽子。

她曾努力擺脫父親帶來的陰影,2014年開始推進「慰安婦」協定也被認為是出於對此的考量。但沒想到,最終簽訂的《日韓慰安婦問題協定》卻更加牢牢地給她貼上了「親日」的標籤。朴槿惠政府此前一直向國內強調,在日本承認國家責任等問題上不會讓步,但結果在日韓共識中並未寫入日本承認「國家責任」的措辭。同時,「親信干政門」爆發後,還與日本簽署「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對於日本來講,樂見朴槿惠作為南韓總統。但如今朴政府成為「跛腳鴨」,朴槿惠被國會彈劾之後,「慰安婦」協定亦遭輿論砲轟,南韓國內不斷湧現重新談判的要求,並獲得參選總統的多名候選人的支持。如果支持廢除協定的候選人日後當選,對於日本來講將會又是一個漫長且頭痛的解決過程。

此刻最「頭痛」的應該還是南韓政府。繼因部署「薩德」與中國交惡,再次陷入兩難境地:一邊是日本的強勢回應,一邊是不肯退讓的國內輿論。

更為蹊蹺的是,南韓國內一直存在質疑聲音,懷疑政府在「慰安婦」協定上存在「雙重協定」,即除了對外公開的部分之外,政府可能私下答應了日方其他要求,移走日本使館外少女像可能就是一例。

南韓政府多次否認協議中包含「移走少女像」,但釜山銅像事件出現後,外交部無法對此向日本提出合理交涉,讓民眾輿論更加堅信,朴槿惠政府在「慰安婦」協定問題上欺騙了公眾。

於是,南韓司法部要求政府公開《日韓慰安婦問題協定》文件,對現任政府來講是火上澆油。一旦協商內容中的確存在公眾無法接受的部分,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