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跨年霧霾致大批航班取消、公路封閉,中國發布史上首個大霧紅色預警

刊登於 2017-01-04

#空氣污染

中央氣象台發布預警信號修訂以來首個大霧紅色預警,是史上最高級別的。
1月3日,中國中央氣象台發布大霧紅色預警。

中國大陸北方自去年12月29日開始的今冬第三輪大面積霧霾遲遲沒有散去,中國中央氣象台於1月3日將大霧預警提升至最高等級紅色,並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這也是中國官方首次發布大霧紅色預警。

中央氣象台預計至5日早上8時,北京、天津及河北中南部、河南中東部、山東大部、安徽北部、江蘇大部、山西西南部等地有大霧,其中多地有「能見度低於200米的濃霧」,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低於50米的特強濃霧」。預計直到8日,本輪霧霾才會隨着冷空氣到來徹底消散。

中央氣象台提出的「防御指南」包括:

  • 有關單位按照行業規定適時採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如機場暫停飛機起降,高速公路暫時封閉,輪渡暫時停航等;
  • 駕駛人員根據霧天行駛規定,採取霧天預防措施,根據環境條件採取合理行駛方式,並儘快尋找安全停放區域停靠。

受霧霾影響,自3日起,北京市區內一些路段的能見度不足1公里,途經北京的京津、京滬等多條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已封閉中;河北省石家莊、唐山等8個地市轄區內的高速公路全線封閉;安徽部分路段出現追尾等交通事故,該省境內有30多條高速公路已被封閉;合肥國際機場則有50多次航班延誤、取消;濟南國際機場4日早晨已有18架次航班取消,其他所有航班均處於「延誤」狀態,至少5000名旅客滯留機場。

此次大霧過程範圍廣、強度大,特強濃霧涉及的面積約達15萬平方公里。昨天(3日)和今天為此輪大霧過程最重時段,明日受北風影響將明顯減弱消散。

中國氣象局環境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桂海林

何種情況發布大霧紅警預警?

根據中國於2014年修訂的大霧預警標準,大霧預警分黃色、橙色、紅色三級,其中最高的「紅色預警」發布標準為:預計未來24小時內3個及以上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地區出現能見度不足200米的強濃霧,且有成片(5個觀測站及以上)的能見度小於50米的特強濃霧;或者已經出現並可能持續。

新京報引述中國天氣網首席專家李小泉解釋稱,冬季全國整體氣温低、水汽容易達到飽和,是形成大霧天氣的主要氣象條件。

新華社引述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稱,從實況觀測來看,本次中國北方濃霧的範圍和強度仍在不斷擴大和增強,很多觀測站能見度不足100米;而霾中的顆粒物也讓大霧加重,使得能見度迅速下降。

北京離2017年治霾目標有多遠?

本次「跨年霧霾」仍未散去,北京市環保局於1月3日發布2016年北京空氣質素報告稱,與2015年相比,北京去年「各項污染物同比均有改善」,SO2、NO2、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同比下降28.6%、4.0%、9.8%、9.9%。其中最讓人關注的 PM2.5年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比官方設定的2017年底降為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仍有較大距離,治霾任務艱巨。

報告稱,2016年北京共發生 PM2.5重污染38天,其中五級污染(空氣質素指數 AQI 在200到300之間)29天,六級污染(AQI 超過300)9天;空氣達標天數為198天,其中一級優(AQI 小於50)68天,二級良(AQI 在50到100之間)130天。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此前表示,2017年北京 PM2.5要達到預設目標還需多項措施並行,包括推進北京南部及周邊地區的「煤改電」和農村電網改造、加強機動車管理及工業減排;此外,華北地區的聯防聯控也很重要,比如北京年均 PM2.5想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周邊的保定、廊坊也必須達到60-70微克/立方米。

30-50
環保專家預測,從前期大氣污染治理實踐來看,中國需要30到50年才有根本的改變。

聲音

昨晚看完演出後打車回家,司機居然開反了方向,他解釋說霧霾太大看不清。

北京網友

空氣質素指數

Air Quality Index(AQI)是定量描述空氣質素狀況的非線性無量綱指數。其數值越大、級別和類別越高、表征顏色越深,說明空氣污染狀況越嚴重,對人體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由於顆粒物沒有小時濃度標準,基於24小時平均濃度計算的AQI相對於空氣質素的小時變化會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因此,當首要污染物為PM2.5和PM10時,在看AQI的同時還要兼顧其實時濃度數據。相關單位為彌補滯後性,同時發布了「實時空氣質素指數」,所有污染物均採用當前1小時平均濃度計算。要注意「實時空氣質素指數」不是AQI。需要說明的是,AQI的計算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相應地區空氣質素分指數及對應的污染物項目濃度指數表,最終的計算結果需要參考相應的濃度指數表才具有實際意義。(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 授權)

來源:新京報財新網中央氣象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