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懸的公民網絡沙龍:每個人之間的不同,其中都有神

台灣音樂人張懸從2016年底開始,持續在女巫店進行了多場公民對談,她想提供的,是人與人交流、思辨的機會與場所。

從1995年起屹立於公館台大側門的女巫店,是台灣女權運動與獨立音樂發展的知名公眾場域。16歲起在此展開歌手生涯的張懸,今天沒有坐在用餐的群眾與麥克風前。她染回許久不見的黑髮,一身素色,戴着棒球帽,縮在全店最後方的角落,面前擺着一支手機。此刻坐在她身旁的,是20歲出頭的女大生,神情羞澀,對自己的人生仍充滿疑問:「我這輩子大概不會再有機會一次面對這麼多人了,所以想問問大家的看法⋯⋯」

這支手機連結的是張懸的Facebook粉絲頁,線上直播顯示共超過15萬人看了這段影片。2016年12月16日,在出席台灣立法院的「同性婚姻法制化」公聽會後的兩週後,張懸在自己的官方臉書上公開貼文,表示未來幾個月,每週三天,她都會在女巫店公開進行「公民對談」活動,用「公眾人物」和「公民」這兩個身分,邀請任何願意前來的民眾,針對從婚姻平權、世代觀念到當代公民權利與義務等主題,親自一對一討論交流。

對於張懸此舉,外界有人說不過是自以為是的文青行為,也有人將其譏諷成名人公主病的表現。這些種種令人不禁聯想到17世紀在歐洲紅極一時的沙龍文化,也與啓蒙運動、女性主義和社會壁壘的消弭等概念特點脫不了關係。有趣的是,當時這些教育程度足夠主辦沙龍的上層社會女子,也曾被戲謔地稱為「矯揉造作的淑女」(préciosité)。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