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宋承恩:斷交事件後,反思台灣國格主張

台灣從來沒有在法理上清楚界定自己的國格,而是讓相互矛盾的聲明或實踐,堆成一堆碎磚瓦

2016年12月21日,聖多美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宣佈,與中華民國終止外交關係,將其外交承認移轉至北京。數小時後,端傳媒刊出王俊評的《不意外的斷交,淡定台北須看清的事》一文,對這個牽連多面的事件,在短時間提供清晰而不容易的論述,值得感激。但針對當中涉及台灣國家定位與國際承認部分,容我提出一些補充觀察。

證成國家地位,不只看邦交國數

每次談到邦交國,人們總愛數點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國家的數字。但這數字代表什麼?

若是為了證成「中華民國台灣」仍被國際社會接受為國家,則這將是一場失望連連的戰伇——因為自從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席位喪失,引發雪崩式斷交潮之後,邦交國的數字就持續下滑;在現在的國際架構下,幾可斷言未來這數字只會少,不會多。要多少個邦交國,才能滿足「被承認為國家」此一要件?是否只要有一個國家承認就可以引以為證?太單薄的話,「魔術數字」是多少?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