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房會從台灣人的生活中消失嗎?

中藥房的延續靠中藥技術士的修法;中藥房的商機各憑本事。但如何解西醫體系掌管中醫的科學之爭?眼前,沒人有把握。
台灣

古承蒲是台灣新北市「忠春蔘藥行」老闆的媳婦。她原本是護理師,第二個孩子出生後辭職回中藥房,加入夫家這份事業。除了傳統的業務,忠春蔘藥行還發行了一支App,可以查方劑、查藥材,一派「老傳統大踏步進新時代」的姿態。

「你知道哪個是哪個?」接受訪問時,古承蒲指着黃耆和甘草「考問」起記者。不要說記者和一般民眾多半認不得,在學校曾修習中藥——現行規定是16學分的合格藥師,也容易搞混長相類似的黃耆、甘草、防風、黨參;更分不清何首烏、熟地黃、乾生地。在我們眼裏,它們都烏漆麻黑的。

「但是我們就是知道,」古承蒲說,對中藥房工作、學習多年的從業人員來說,即便黃耆、甘草都斜切片後,別人覺得「差不多」,他們就是知道摸起來有多不同,軟硬、毛細孔及切後的紋路差異都很大。何況每天調配藥材,一次從百草櫃中抓出15、20味藥,不同西藥讀對藥盒、品名,中藥總要認得了藥材,才能辨得出有沒有抓錯藥、漏抓藥。經驗老到的中藥商,也能立即分辨藥材好壞,連中醫藥學院的教授們,也都得時時諮詢老師傅。

古承蒲的專業,其實來自多年沉浸於中藥房的實作中。不過,她和退伍後就在家傳中藥房工作的老公,除了中藥商公會162小時的培訓,每年還要接受衛福部或公會的在職教育訓練。古承蒲特別強調,中藥調配、熬製,有賴豐富經驗的傳承,在過去,中藥知識、技藝全賴師徒相授。

然而,與其他年輕從業人員一樣,即便熱愛中藥,心甘情願地每天切藥、包藥、送往迎來解決客人五花八門的疑難,在熱烘烘的鍋爐前熬製、炒藥,但他們沒國家認定的專業身份,她形容,「23年來妾身未明」。甚至,台灣政府的新政策,恐怕要讓她一生的志業和一身的技藝從此埋沒。

中藥房的藥草櫃中藥種類繁多。
中藥房的藥草櫃中藥種類繁多。

知名枇杷膏被認定為偽藥

不過,和年過80的郭豐裕比起來,古承蒲「幸運」多了,她「只不過」是可能因為政府推動的新政策失去專業資格;但另一位中藥界的前輩,年過80的郭豐裕此刻面對的,是司法追訴。

郭豐裕主持的「慶餘堂參藥號」座落於台北市信義路,顧客一走進去,滿室中藥草的馨芳,這是華人熟悉的味道。調配人員站在一格格抽屜的百草櫃前,在高檯上將藥材切成一段一段、一片一片,把一味一味的藥材放在方形白紙上,像禮物一樣一包包摺疊好。

從外觀看起來,慶餘堂和一般傳統中藥房沒有什麼不同,但它以古法製造的枇杷膏的名聲早就傳到台灣以外。學校老師、電視台記者、主播、廣播電台播音員或者歌手,舉凡「靠聲音吃飯」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家百年老字號。

但上述人等,包括香港歌神張學友在內恐怕都不知道,這一罐顏色介於黑褐之間,濃稠遠勝過蜂蜜,被視為養「聲」珍品的中藥枇杷膏,已經被台灣衛生單位認定為「偽藥」。

上月22日,慶餘堂負責人郭豐裕被檢察官依「違反藥事法」起訴。兩年前,他也曾經被依照同樣的情節,當時被判刑4個月、緩刑2年。

「在我們國家的管理規定,要把『祖傳秘方』提供別人治病,就是藥物,就是要註冊,你沒有申請註冊、就是製造偽藥,」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副司長高文惠話說得很堅定。

有受訪者強調,老字號中藥房總得保護「祖傳秘方」,怎麼可能什麼都公開?不過高文惠強調,基於商業考量,醫藥品也可有智慧財產權等保護方式有限度開放原料配方。

然而上頭這一套管理觀念,不盡符合華人社會對中醫藥的使用習慣,老藥鋪「祖傳秘方」這種代代相傳、有歷史的驗方,加上眾人口碑便已足以驗證品質或療效。

但主管機關仍強調時代不同,整體公共利益要「科學」思考。高文惠說,「利用自身經驗、個案推薦,已不符現代化的社會、理性的眼光,過去時代資訊不發達,才會『神農嘗百草』,可能有效、但也可能有人受害。」

對傳統藥鋪而言,為什麼不能為這些「祖傳秘方」辦理申請登記?

兼任「台灣中藥從業青年權益促進會」會長的古承蒲說,如果中藥鋪要預先製作好藥品,販售給不特定的客人,就要去申請GMP(優良藥品製造規範)藥廠認證。這需投入大筆資金、成本,申請藥證還要求公開處方。也有受訪者強調,老字號中藥房總得保護「祖傳秘方」,怎麼可能什麼都公開?

不過高文惠強調,基於商業考量,醫藥品也可有智慧財產權等保護方式有限度開放原料配方。

如果不走「申請GMP」這條路子,另一個折衷方法就是慶餘堂現在的做法:要求買枇杷膏的顧客「先預訂,三天後取貨」。因為中藥房只賣給「特定客戶」,也就是形式上必須符合「接收了訂單後熬製藥品」。

抗議民眾舉著標語高喊口號希望官員出來對話。
抗議民眾舉著標語高喊口號希望官員出來對話。

政府希望西藥師管理中藥

像郭豐裕、古承蒲這樣的傳統中藥房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現行的法規怎麼為他們定位?

1993年,台灣衛生主管機關停止發放中藥商執照,過去在中藥房幫客人調劑、配藥的師傅,被歸類為「列冊中藥從業人員」。也就是在1993年前取得中藥商執照者,未來可以繼續依「固有成方」為客人調配丸、散、膏、丹及煎藥,但其中不能含有毒劇中藥材。

「列冊中藥從業人員」在1993年之後就停止登錄,之後再有人希望從事相關工作者,就得取得藥師或中醫師的證照。

然而,近年來投入中藥產業的藥師寥寥可數,估計20年僅新增200名藥師。古承蒲說,這些藥師,又「幾乎都是家裏本來就是中藥房的孩子」,甚至有人根本不執業,只將牌照租給別人。

新北市中藥公會理事長王榮南年過60,在板橋開中藥房多年。他9歲就在中藥房裏面當「囝仔工」(童工),後來也到中國大陸學中醫,如今60多歲的他,已經是列冊人員中最年輕的中藥商。「講白一點,政府希望西藥師管理中藥、不要中藥房的存在。」但他反問:到西藥房去抓中藥補品,這符合民眾的消費習性嗎?

王榮南說,多年前衛生單位已經「拿走」他們從業人員調劑權,因為所謂「調劑」是藥師的責任,可請領健保給付。如今中藥商剩下「調配」權利,也就是民眾自費要求中藥房協助,因應個人不同需求將藥材製作成丸、散、膏、丹、湯等型態。例如藥丸製作,是將藥材烘烤乾燥、磨粉後,和蜜變成藥丸,可依據客人口感軟硬少量製作、便於攜帶。王榮南形容,這種中藥房提供的「客製化」服務,「是賣尿布、保健食品的西藥局無法提供的。」

王榮南認為,傳統的從業人員至少需要5年,幾乎天天浸淫在中藥,才可能練成扎實的功夫。這在學院學不到,有學歷、資格的教授也沒有這樣的能力教學。西方藥學知識當然有優點,但畢竟與中藥思維完全不同,但西藥師取得證照後,西藥、中藥都可以管,「實在不太合理」。

「屏東縣恐怕將是第一個沒有中藥房的縣市,」王榮南說,這幾年看中藥房招牌一塊塊卸下來,偌大的屏東縣也只剩下70多家中藥房,而老闆們平均70多歲。

穿越一甲子的中藥鋪,也常是一個社區熟悉、信任的地方守望者。一個客人帶着包藥材進來,詢問朋友送的藥材到底是什麼?還能放多久?中藥房老闆熱切地提醒:人參跟白蘿蔔不能同時食用,因為白蘿蔔生時是涼性,熟時是溫性,生吃白蘿蔔會影響人參的效果。

或者,服用人參期間不能喝茶,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會降低甚至破壞人參中的有效成分;又或者在客人上門採購藥膳食材時,提醒其中哪些不適合體寒的人......。

在宜蘭市經營85年中藥房的陳壁煌、陳楷樺父子,分別是第三代、第四代。陳壁煌通過了中醫師檢定考試,也是當年的列冊人員。從小跟着家人分裝、炮製藥材像是做家事,看着爺爺、爸爸傳遞養生之道,兒子陳楷樺很早就決志要擔下傳承之責。 陳楷樺最後選擇南京中醫大學念中醫,「想念中藥,但(台灣)沒有中藥系」,而他們認為,台灣中醫科系的訓練卻又過於西化,例如中藥炮製也無系統教學,遠不如30年前那一代的囝仔工,他想學「在中藥房用得到的。」

「中藥房買賣的不只是中藥,還有人情、還有健康養生,」陳楷樺說,中藥不是治病的產業,預防醫學、「未病先防」,是他看到的未來,「但就怕政策讓他們新生代沒有追尋的目標。」這幾年也從事批發買賣的陳楷樺,走訪宜蘭縣市各地中藥房,就親眼看到一家家老中藥房關門。

列冊中藥商凋零,中藥房也一間間消失,根據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統計,1993年至2008年,15年間就減少了4805家中藥房,平均每年減少320家,其後也以每年平均200家的速度消失。 「屏東縣恐怕將是第一個沒有中藥房的縣市,」王榮南說,這幾年看中藥房招牌一塊塊卸下來,偌大的屏東縣也只剩下70多家中藥房,而老闆們平均70多歲。新北市、宜蘭,還有許多傳承四、五代的百年藥舖子收攤。

王榮南警告,制度再不做出根本性改變,中藥房會先從屏東消失。

中藥房_繁

亞洲多國中醫受重視

11月7日正值立冬,傳統的進補日向來是中藥房生意最熱的時候。但此時卻有大批中藥商不顧生意,集合在衛生福利部抗議,因為他們好不容易等到政府提出相關法規,把他們的專業定位為「中藥材管理技術士」,但現在卻要禁止他們「按消費者自用需求調配而成之傳統丸、散、膏、丹及煎藥之零售」。

古承蒲說,製劑批發、藥材零售之外,真正重要的依固有成方調配藥材,丸、散、膏、丹及煎藥、切片、磨粉,這是他們技藝之精髓,例如四物湯,他們可以代客煎藥,或是依據客人需要製成藥丸。如果禁止他們從事主要業務,這個技術士等於是斷手斷腳,「這樣還需要中藥房嗎?」希望承繼中藥文化、傳統炮製古法等從業人員,「何必考技術士呢?」

傳統中藥鋪的式微,來自於像陳楷樺、古承蒲這樣的青年中藥商業者的資格不被承認。但他們對自己的專業非常有自信,期待政府建立完整的教、考、訓、用的制度,給予資格、認證,「我們都準備好了!」

陳楷樺也發現,中藥商開始集結、抗爭,宜蘭也有不少中藥房後代的年輕子弟,近期雖沒繼續留在中藥房工作,但都陸續回來詢問、參與,「看來不少人有心投入中藥產業,但不得其門而入。」

如果放眼同樣使用中藥的中國大陸、南韓、香港和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可以發現他們大都有類似中藥技術士、調劑員或藥工之資格認證,例如:

香港: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各項中醫藥的規管措施,其中清楚載明,中藥材零售,即中藥材配發:「根據或按照任何註冊或表列中醫開出的處方而調配和供應中藥材」。

新加坡:在新加坡衛生部積極推動下,由新加坡中藥團體聯合委員會屬下5個中藥公會、商會創建中藥學院,與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辦學,是中國境外最早的中藥學院。

中國大陸:提出「老藥工」的國家型計畫,傳承學習技術,有意識地推銷藥材。

南韓:1996年設立「韓藥師」。

中藥商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朱溥霖表示,不應該再用「西藥腦」管中藥事,政府應儘速設立「專屬」中藥專業人才培育的管道及制度。

該不該給予中藥商專業資格認證,牽涉到醫療專業分工及利益劃分,中藥商、中醫師及藥師三方意見對峙,目前沒有一方肯讓步。

藥師公會發言人沈采穎說,中、西藥物間可能互斥,而九成九的台灣人吃西藥和中西藥混搭,「未受過西藥訓練的中藥材管理技術士,是否有能力判斷什麼藥會互斥?」台灣藥師公會強調藥師的專業性,以生物學、化學為基礎理解中藥,提出口號「中藥鬆綁、安全不保」。

基層中醫診所找不到中藥師,不少中醫師得忙着為病患問診把脈、穿梭診間為病患針灸,還得自己來配藥。有中醫師主張,中藥應該由「中藥師」把關。

接着12月5至7日,一連3天,意見分歧的藥師、中醫師及中藥商分頭召開記者會,或者號召同行到衛生福利部抗議。

中藥商業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朱溥霖表示,不應該再用「西藥腦」管中藥事,政府應儘速設立「專屬」中藥專業人才培育的管道及制度。一個藥師不可能管西藥、中藥,甚至可以管獸藥。然而現狀卻是,「能做(中藥商)的不想做、想做(中藥商)的不能做。」

12月7日,台灣各地中藥業者至衛福部抗議。
12月7日,台灣各地中藥業者至衛福部抗議。

中藥房延續與商機的思考

未來,中藥人才到底哪裏來?中藥房真的會消失於常民生活及記憶嗎?

「重點是各守本位,」台灣醫事法學會常務理事余萬能說,處方、調劑是醫師專業,依消費者需求代客煎藥則是文化傳統。然而,如今無中藥商資格的中藥房子弟希望取得資格,還是應該審慎。即便是依據固有成方,預先做成丸、散、膏、丹、湯劑,在《藥事法》已擴大至製藥範疇、侵犯製藥權,而依病人需要加、減方則是醫師職責,沒有醫師資格者就是密醫。

「中醫師、藥師要求的是專業,沒問題,中藥商爭的是傳統,也還好, 」然而預先做成丸、散、膏、丹、湯劑,「『預先做』就可能是問題。」中醫師、藥師如果都不願意做藥材飲片,那就給中藥商做,他們擅長的切片、飲片、烘烤藥材的確都需要技術,例如客人買四物藥材,請藥房代煎湯,或依據客人需要做成丸,提供給「特定」對象就不是問題。如果像現在中藥房事先做好四物丸、或大量製作祖傳秘方的枇杷膏,就牽涉到了製藥,藥廠需嚴格遵守GMP製藥規範,「為什麼藥房就不需要呢?」

政府部門則傾向明確各專業、業務的分工。衛福部中醫藥司科長陳聘琪說,中藥房存在,當然有其市場需求,通過技能檢定的中藥技術士,其業務分工主要應是中藥材買賣,及部分相關的炮製作業。

陳聘琪說,中藥來自天然的植物、動物,需經過炮製減毒或功能增效、改變藥性,加上如今中藥材買賣來自中國大陸,也需要透過專業協助消費者選購符合安全衛生的藥材。

總之專業人員產生方式及業務不同,「要切割開來」,陳聘琪說,中藥買賣、炮製仍是中藥商最重要的業務。儘管中藥講「藥食同源」,許多「藥材」同樣也是「食材」,例如山藥、枸杞、紅棗,菜市場就買得到,但「菜市場還是不能賣當歸、人參」,煎藥、磨粉這些販售中藥材的售後服務,仍可由中藥商做。

對於青年中藥商關切的核心議題:「丸、膏、丹」的製作,牽涉到製造技術、環境是否符合安全標準。陳聘琪說,政府未來計畫以「正面表列」的方式,請中藥商提出行之多年的固有藥方,並經過中醫藥專業審核、包括中藥商的意見,表列適合一般消費者、安全性高的固有成方,就像西藥的成藥,可以讓消費者自行選購、不需醫師處方。

「中藥房的延續,靠中藥技術士的修法;中藥房的商機,那就各憑本事、例如能否跳脫傳統、創造新產品。」陳聘琪受訪時,暫時做出了這樣的結論。但能不能解決「西醫體系掌管中醫」的「科學之爭」;或者更好地分配「中藥商」、「藥師」和「中醫師」之間的利益?眼前,誰都沒有把握。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日本中成藥外滙收入n倍於大陸的原中藥外滙,如那個救心丹,用的是漢方,收入已等同大陸銷往日本的全部原中藥材收入。
    GMP很繁很貴,政府沒心發展,給了一個高門檻,然後就拍屁走人了。
    西醫哪裡會幫忙中藥發展,和他不相干,吃了中藥又怕西藥相沖。
    沒辦法,日本人的智商的確比較高,學了西醫,也活用了中醫。

  2. 中藥最近十年一值出事,不是重金屬就是農藥污染,而且中藥一值都難以管理品質不穩定,政府想改更嚴很正常
    香港跟中國對中藥管理一值都很鬆,像很多香港的藥品申請進口台灣時送去化驗都有重金屬問題而禁止進口,這種藥你感吃嗎?
    現在台灣買到國外進口中藥大都來自日本,因為他們管理也很嚴,重金屬跟農藥都可通過台灣法令

  3. 另一个思考角度:
    应为“象形”的原因,穿山甲的鳞片被认为有打通——疏通血脉、通乳等等作用,至2014年八种穿山甲中,中华穿山甲和马来穿山甲为极危,印度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为濒危,四种非洲穿山甲的保育级别都被提升到了易危。由于中药的需求,从中国到东南亚乃至非洲的物种生存都受到了影响。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否能够承受,人工饲养、种植的可行性和对耕地的占用等。生态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

  4. 看到硬要扯去中國化的人也挺有趣的,讀過民國初年對於中醫/中藥的態度嗎?知道傅斯年怎麼評價中醫的嗎?事實上中華民國一直都不看重中醫好嗎?

  5. 任其自流也挺好,推動人類進化就指望它了

  6. 說到獸藥→要找西藥師→其實也是西方文明有重視毛小孩→所以有獸醫師。
    中國自古→有没有給毛小孩吃中藥→這個真的不知道→現代人重視毛小孩→如果主人自己是中醫師→不知道會不會給毛小孩吃中藥。

  7. 綠色台獨政府→逢中必反→害怕中國→連中藥都被用西方制度來管理。
    其實中藥的科學管理→對人類是有益處→但因為中藥歷史源自中國→綠色台獨政府→非常害怕中國的進步。

  8. 所謂的「時代不同」難道不是硬是用西醫的方法規定中藥師傅嗎?
    若什麼都要依循那套規則,那麼從此無論哪一行都不再有師徒,而只有冷冰冰的職業證書。
    包括中藥,許多東西本身的流傳就是一種歷史,過度用現代的規則去束縛甚至消滅,就如同對古代人用現代眼光紙指點點一樣滑稽。

  9. 中药的科学性近年来在大陆也备受质疑,静观其变吧。

  10. 我認為政府要深入瞭解與中藥、西藥等等相關的事物,打開自己的視野去看看別的國家怎麼做,然後用謙虛的心態去學習正確的觀念,要知道現代傳統行業已經漸漸沒落,我們應當設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其好處並向大家傳達正確的醫療、健康的知識,如果用法律去約束太多的話,會影響百姓的生計,更讓人覺得不近人情,望政府能三思而後行,不要讓中藥房文化消失在台灣 ʕ•ٹ•ʔ♡ 希望政府能重視這件事,能仔細考慮周全之後,再做決定 😉 😇 🌝

  11. 致leochou:
    看你的內容是以西醫西藥為主體,其他行業就只是配合的角色,如果角色主體反過來由西醫西藥來配合中醫中藥呢?一種制度是無法管理所有的行業的,不要拿一種行業的思維來管理所有行業,那是行不通的。

  12. 樓上那位,請問你所說就地合法化,這是誰說的?中藥商是純樸的人,沒有像藥師一樣霸道,中藥商只是希望政府能夠重視中藥而已。
    一直說交合作用,這個問題很好,你就很懂?少那邊一直說交合作用結果舉例一下半點沒有,有說沒說有什麼差別?
    你又知道中藥商沒有告知有吃西藥的人該怎麼使用了?
    就是中藥不被重視才沒有那麼多額外的資訊與輔助,難道藥師很差嗎?沒有跟政府拿研究經費?
    藥師發現問題,請問有願意告知嗎?
    故意放任那請問藥師就很有職業道德嗎?拿最多好處發現問題不告知還天天抨擊,藥商被發現問題是罰款,沒有改進嗎?
    希望藥師要有良知再說話

  13. 獸藥爭議當時就覺得藥師吃像很難看。現在居然還來搞這一招。
    之前做過生藥研究看了好難過,材料樣品也常跟中藥房老闆討教。
    覺得中藥應該要專業分科,中藥需要實務經驗+知識進修。
    雖然學過藥理.生藥學,也不太喜歡類似聽五行的補法理論。
    但老闆在實務上真的是專業。
    中藥如果朝技職方向走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交流後覺得實務經驗真的很難得。

  14. 我是平常會到中藥房抓配藥的上班族,我在一旁看到藥師有兩狂
    你們質疑別人會不會的時候先問問自己自己夠不夠了解,現今中西藥交互作用的研究報告還不夠完全,且報告多是單位藥與特定西藥物,一堆還未被實證的東西都還沒出來就想誆大眾藥師才懂,此為一狂也。在尚未有全盤的研究報告下,身為藥師應該是要跟民眾宣導中藥西藥應間隔幾小時服用,把民眾錯誤的用藥觀念拿來抨擊別人,此為二狂也。
    我到藥局領藥一堆懶得跟我解說,叫我自己看上面說明,心高氣傲令人昨舌。

  15. 回liusaly大,我住北部,台灣的中藥行大多藏身市場巷弄,這個大概跟生活習慣比較有關聯
    台灣其實很常用藥入菜,也就是藥膳,只是中藥體系一直沒有一套完整詳細的規則⋯其實真的蠻可惜的,如果有一套合理的準則就好了

  16. 台灣的獸醫界也面臨這種問題,跟去中國化沒關係,
    總歸一句話就是"賣西藥的想通吃所有的市場",包括中/西醫,人/獸醫.
    等他們達到目的之後,你家的毛小孩生病去給獸醫看診之後,只能拿藥單去西藥的藥局依處方拿藥,之後怎麼給毛小孩吃是你這個主人的事.

  17. 藥物存放與製作環境與人員,應該要能至少符合餐飲衛生的要求,包含各種食源性傳染病的攜帶狀況定期體檢記錄。 以及相關成品含商業包裝產品的陳列,應該要能將食品與藥品區隔放置。 P.S. 賦形物要如何決定應該要使用哪一級的產品,比如說丸類可能使用到的蜂蜜於藥物級與食品級的標準分別是? 膏類產品可能用到的油類,外用可能用到的蜡類,目前有工業級、食品及、藥物級的標準規範? 另期待各種藥,包含中藥及非處方藥,也能加入藥歷雲系統,這樣才能知道一個人究竟在同一時間購買(吃)了甚麼。

  18. 竟然稱香港為國家(香港確實也是國家),辱華了,鼓舞小粉紅抵制一波。

  19. 對中藥行業在大陸和台灣的現狀都沒有專業研究。但是想談談看到的一些事物:
    1.大型非專業性(如婦幼保健院)的醫院一般都會設置中藥科。也會有專業中醫院。我外婆的最愛。
    2.走兩個街口大概就會有藥房。(藥房買藥會比醫院買便宜,所以還蠻多人會選擇藥房)藥房很明顯的區分為中藥區和西藥區。如果我感冒了我會去小區門口抓川貝蒸雪梨或百合。
    3.知道一對西醫丈夫和中醫妻子。西醫丈夫的收入比中醫妻子少得多。因為中醫會針灸拔罐推拿之類的話外快會很多。那位妻子兩年可以賺300萬人民幣。而我生活的地方是三線城市。
    3.會有私人投資中醫院。開設診所之類的,裝修豪華,專門聘請本身在醫院已有工作的中醫在不上班出診的時間段來上班。並且配備專業性較強又面貌姣好的助手。
    4.我有高中同學考上中國醫藥大學。據我了解,她也學習西醫的知識。
    5.我在我目前生活的台中市都沒有見到過我上述所說的。也許和去中國化有一定關係?

  20. 中西醫交互作用,中藥商會嗎?臺灣有多少人口在服用中藥的同時有併服西藥?如果去中藥房抓藥的理由只是習慣而不是安全,中藥商們有做到教育病人正確用藥的職業道德嗎?因為做久了所以就地合法是合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