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台灣農地違章工廠林立,環保團體批政府放任開後門

刊登於 2016-11-25

全台農地有七萬違章工廠,政府準備判定合法,環團質疑審查不透明。圖為宜蘭市一塊土地。
全台農地有7萬違章工廠,政府準備判定合法,環團質疑審查不透明。圖為宜蘭市一塊土地。

台灣的農地不僅能種出豪華農舍,數十年來更種出數萬家違章工廠。環保團體日前批評,面對違章工廠林立的狀況,政府卻只想着使其「就地合法」,但其審核標準及流程卻不明確,朝野立委更打算修法廣開後門。而天下雜誌近期的調查報導則指出,這些違章工廠實際上與地方政府已演變為共生關係,讓政府明知其違法卻因捨不得其帶來的巨額稅收而「拆不得」。

政府不斷退讓,違章工廠猖獗

台灣政府為了經濟發展,在1972年推動「客廳即工廠」政策,鼓勵許多工廠直接蓋在家附近的農田。受此影響,加上後續也缺乏管制,使得如今台灣農地上違章工廠林立。地球公民基金會初步估計,全台至少有7萬多家違章工廠。

政府一次又一次退讓,讓不法業者認為,這就是一種賽局,敢蓋違章工廠,就敢賭你不敢拆。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向天下雜誌表示

為解決這項多數人聲稱的「歷史共業」,台灣政府一再推動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化,2013年初更公布《輔導未登記工廠合法經營方案》,讓低污染工廠可循管道申請臨時工廠登記,再申請就地合法,且完全毋須支付被污染農地的整治費用或賠償金。主管單位經濟部認為,如此一來可列管工廠,進而輔導低污染工廠合法經營,但環團卻指出,這淪為少數與政商關係良好的廠商劃地為王的專屬方案。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也認為,政府不斷退讓,讓不法業者願意賭一把。

審核標準與流程不明,立委還想放寬

就地合法的適用對象及審核流程也有多處漏洞,地球公民基金會檢視申請就地合法的工廠名單,發現其中不乏早已有能力遷廠的上市、上櫃公司,或是有多次污染前科的橡膠、瀝青、皮革等中高污染產業,讓環保團體質疑「怎麼會符合輔導標準?」

且根據工廠管理輔導法規,劃設特定地區將農地轉為工業用地,須由經濟部會商環保署、農委會、內政部營建署等相關單位;但實際狀況是,農委會及營建署的角色被架空,廠商幾乎都是自行向經濟部送件審察,且其中審查人員、流程完全未公開,使得區域畫設未經整體規劃,廠商根據自身利益佔地,甚至有機會在地目變更後轉售牟利。

但更遭環保團體批評的則是在此現狀下,藍綠兩黨立委還想提案修正《工廠管理輔導法》,除了企圖放寬低污染產業的認定標準外,甚至提出無限展延臨時違章工廠輔導期限。根據規定,廠商須在輔導期限前配合增設環保、消防等設備,以獲得合法資格,無上綱展延等於毫無約束力。

歷史共業變成了地方金庫

此外,天下雜誌的調查報導更指出,在政府陸續使工廠就地合法的狀況下,現今違章工廠氾濫早已不是「歷史共業」使然,而是業者貪便宜的心態。許多違章工廠仍不申請合法的原因,在於農地免繳土地稅,相較於變更為工業用地後需年年繳稅,除非政府打算拆除違章工廠或外國客戶要求有合法登記證,否則業者寧可霸佔土地。

而這些違章工廠對地方政府而言,還有挹注財政、創造就業等功能,讓政府更難下手。天下雜誌報導,地方政府其實都知道哪裡有違章工廠,但這些工廠每年都向政府繳交營業、房屋稅,甚至地方政府財政困難時,還會向這些工廠祭出罰款,等於變相的「規費」。且部分違章工廠聚落的年產值高達數百億台幣,使政府明知其違法卻「拆不得」。

但現在工業用地只租不賣、大量炒作、囤積,中小企業廠根本沒有足夠財力使用工業用地。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潘正正

而部分中小企業工廠經營者也有苦衷,環團指出,現今工業用地只租不賣,被不當炒作、囤積,使得中小企業廠根本沒有足夠財力使用工業用地,才是讓這些工廠無處可去的主因。但天下雜誌也指出,現有工業區區位條件不佳,才反而使得交通、排水方便的農業區引來違章工廠覬覦。

面對環保團體的批評,經濟部僅表示當初資格審核並未區分工廠規模,而部分受爭議的污染產業也已取得環保文件,因而符合申請條件,並表示特定區的審核速度並不如外界想得那麼快,現在也正積極規畫生產聚落及產業專區,替違章工廠找出路。

環保團體則呼籲,應立即停止並檢討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的「未登記工廠輔導合法經營方案」,並在臨時工廠登記不得再展延的前提下,全面檢討及調整產業用地政策,讓土地價格回歸其產業使用價值。

1/2
根據2000年全台灣製造業普查,總營運工廠約15萬餘,扣除營運中已登記、免登記、臨時工廠登記者,至少有7萬家以上違章工廠,佔總數將近1/2。

聲音

之所以輔導制度推不動,落日條款始終無法落日,就是因為取締不力,讓工廠抱着除非政府打算拆除違章工廠或外國客戶要求歷史因素,持續得過且過,也繼續危害台灣的良田、地下水,我們擁有了工廠管理輔導法,卻無法有效輔導,就是因為執行不力。唯有不畏地方派系勢力關係,認真查緝取締,才可能守護台灣良田、土地。

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主任蔡中岳 

我們也想去工業區,但附近有空地的工業區是彰濱工業區。彰濱的缺點很難克服,海風太大、有鏽蝕問題,是五金加工業者的天敵。而其他工業區太遠,等於離開頂番婆,就會失去聚落供應鏈。

正進行合法程序的違章業者璨鏞工業董事長王翔世向天下雜誌表示

客廳即工廠

「客廳即工廠」為時任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在1972年推動的「小康計畫」經濟項目之一,鼓勵家庭代工,擴大外銷。台灣的經濟結構在1960年代改以農業培養工業,謝東閔為了帶動農村經濟,鼓勵農村地區設立工廠,進而成為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創造亞洲四小龍奇蹟的一個原因,同時也鼓勵家庭勞動力加入生產行列,讓婦女以自家客廳做為工作場所,從事副業,增加收入。 (部分資料來自端傳媒整理自台灣文化部網站)

來源:上下游新聞市集天下雜誌聯合報中國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