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蔡培慧:從社運到立院,對抗第三波圈地

社會運動並非僅是媒體呈現的激烈抗爭,在此過程中的草根組織、社會宣傳、立法遊說缺一不可。

蔡培慧:從社運到立院,對抗第三波圈地
2016年,台灣屏東。

3月22日,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第871次大會審查「台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特定區計畫」(簡稱台知園區)。我過去在台灣農村陣線,就持續關注這起爭議個案。當天,我首次以立法委員身份參與審查。我延續昔日立場,在會議中努力呈現在地農民訴求,和相關的法律論述。

最後,都委會決議退回重審。爭議仍在持續。

政治工作對我來說,是廣義的「社會運動」。過去,我在街頭抗爭,為草根民眾發聲;現在擔任立法委員這個職務,則更能成為民眾與政府前的橋樑,將社區與社運團體的訴求,更確實且更全面的傳達到政府官員的耳中。這場都委會,只是過去與現在延續的節點之一。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