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Facebook 被指暗中開發審查工具,為進軍中國大陸鋪路

刊登於 2016-11-23

2015年9月23日,華盛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Facebook 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於微軟總部會面。
2015年9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 Facebook 創辦人朱克伯格於微軟總部會面。

多次與中國高層領導人會面、努力學習中文甚至用中文演講、在霧霾下的天安門前跑步——Facebook 創始人及 CEO 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一直在用行動證明,他有多麼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相比於朱克伯格利用個人影響力所做的努力,紐約時報11月22日的報導指出,Facebook 內部已經為重回中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工作,這其中就包括開發內容審查程式,過濾特定信息。由於未能滿足中國當局的內容審查要求,這個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自2009年在中國大陸被全面封鎖至今。

這項計劃顯示,Facebook 或許會為了進入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而在某種程度上放棄其宣稱的『讓世界更開放、連接更緊密』口號。

紐約時報評論

朱克伯格的中國野心

紐約時報引述3位匿名的 Facebook 在職及離職員工稱,該公司一直在朱克伯格的支持下,暗中開發可針對特定地區用戶屏蔽某些動態消息(News Feed)的審查工具。與此前在其他國家的發布後刪除的做法不同,這個審查工具可以讓不符合當局要求的內容自始至終不在用戶的動態消息墻出現。

根據報導,Facebook 不會主動進行審查,而是將審查工具的程式代碼交由第三方中國公司,由後者作出屏蔽決定。不過,尚無跡象表明 Facebook 已經向中國方面提供了代碼,這項計劃也只是該公司為進入中國市場而討論的眾多設想之一,最終未必會被採納。

但消息人士同時指出,這一計劃在 Facebook 內部也引起了爭議,有數名參與該計劃的員工在表達了疑慮後離職。Facebook 發言人則回應稱:「我們一直都對中國感興趣,並且花時間去了解學習更多中國的事情。但我們尚未決定對中國市場採取何種態度,目前的重點是幫助中國企業和研發人員利用我們的廣告平台,向海外市場擴張。」

去年9月,朱克伯格曾與當時訪美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並用中文交談;今年3月,他又飛赴北京拜會主管意識形態及宣傳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據新華社報導,劉雲山對朱克伯格稱,「中國互聯網經過20多年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治理之路」,希望 Facebook 可以向中國企業分享其先進技術和管理方式;朱克伯格則表示,中國是互聯網大國,願意「與中國同行一道,通過互聯網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日前回答關於 Facebook 是否能重回中國的提問時稱:「只要遵守中國的法律,不損害中國國家的利益,不侵害中國消費者的利益,我們都歡迎進入中國發展,一起分享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紅利。」

Facebook 的審查爭議

Facebook 一直就存在針對內容的審查。根據 Facebook 發布的數據,該公司在2015年7月到12月間,總共應大約20個國家政府的要求,刪除了該平台上約5.5萬條消息。

但以往的做法都是收到投訴後再行刪除。不過這種方法同樣爭議多多。比如以色列政府官員於9月宣布,Facebook 高層同意與該國政府聯手處理社交平台上的「煽動性內容」,但隨後就有巴勒斯坦媒體被「誤殺」

以色列司法部長 Ayelet Shaked 聲稱,在與 Facebook 確定「合作模式」之前,仍由以色列國安部門監控「煽動性內容」,即他們向 Facebook 提出抗議,再由後者決定內容是否違反規定,並移除不合適的內容。長期關注網絡安全的記者 Glenn Greenwald 指,一旦以色列政府有權決定巴勒斯坦相關內容的去留,所有對巴勒斯坦的壓迫與暴力內容也將不復見,這種內容審查也可能出現在任何國家的強權與弱勢族群之間。

在互聯網治理方面更為強硬的中國當局則更令國際輿論擔憂。中國日前通過了備受爭議的《網絡安全法》後,非政府組織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向 Facebook、微軟等科技巨頭發出呼籲,要求他們抵制中國當局「奧威爾式的網絡願景」(Orwellian vision of the internet,意指 George Orwell 名著《1984》中描述的極權主義當局全面監控的網絡版)。

7.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報告指,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這對一直在追求「下一個10億」用戶數目標的 Facebook 而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聲音

如果朱克伯格成功了,則可能會向其他在華被禁的外國公司表明,它們可能有一條進入增長迅猛、規模巨大的中國市場的路徑——而這要求它們接受中國對言論的嚴格控制,並忍住不搗亂。如果朱克伯格失敗了,則會突顯中國對外國科技企業的不信任,同時證明低調行事才是獲準進入中國市場的唯一途徑。

紐約時報今年3月的評論

在中國國內的運作當中,以市場為砝碼,政府毫無疑問可以對任何一個跨國公司施加壓力。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不僅是在政治上保護中國,在經濟上也保證產業是在可控的中國公司手裏。這是符合政府利益的……中國政府認為中國可以在世界互聯網當中享有更多的發言權。在國際上,政府也越來越多地想要把中國對互聯網的看法傳遞到其他地方。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

來源:紐約時報路透社新華社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