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空間Para Site在展出「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enity of Madness)展覽之際,特意邀來曾發表文章分析泰國導演阿比查邦作品的黃建宏教授,在帶有初秋微微涼意的10月13日晚上,分享他對泰國導演阿比查邦的作品和是次展覽的看法,帶領觀眾更能理解展品背後的創作故事、影像特點、光影技法及人物角色背後的政治性。
黃建宏:現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副教授,從事關於影像與策展的研究,不時撰寫電影、當代藝術與表演藝術的評論。著作包括《COQ》(2009)、《一種獨立論述》(2010)、《EMU》(2011)、《蒙太奇的微笑》(2013),參與編輯《從電影看》譯文論集與《渾變》。黃教授亦以策展人的身份活躍於藝術界,策劃展覽有台灣國家美術館線上展覽【Ex-ception】(2007)、【S-HOMO】(2009)、【後地方:post.o】(2009)、與中國OCAT合作策展【從電影看】(2010),以及【渾變】交流展(2011)、視盟藝博會【日光浴】特展(2011)、Chim↑Pom【美麗世界:倖存之舞】(2012)與【心動EMU】特展(2012)、【臺灣分裂2.0】(2013)、【NG的羅曼史】(2013)、【運動之後:穆勒咖啡之夜】(2014)、【失調的和諧】(2015)和【亞洲展示史】(2015)。

黃建宏教授表示從2004年開始接觸阿比查邦的作品,便被其作品中的光影、題材的複雜性所吸引。他以長片電影《湄公河大酒店》(Mekong Hotel,2012)為例,既以吸血鬼為主角,又糅合了印度教對生命輪迴的價值觀、神話、國族歷史和情慾等等,然後把這些都置放到最日常的狀態——電影畫面一直只有兩個人坐在河邊對話。他言,也希望講座能像電影一樣,輕鬆地「閒談」阿比查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