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黃少甫:自學,教育的開源行動

自學教育並非沒有競爭,但它是開放式的,是個人與社群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探索多贏共好可能性的競爭。

9月初,端傳媒刊出卓曉青的《體制外自學,高資本家庭的奢華?》一文,從階級角度提出一個問題:學校教育不適合孩子的時候,具備什麼條件的家庭才有可能另作安排?

仔細琢磨,支撐一個孩子自學,的確需要有一定的社經背景,但我也認識不少客觀上有足夠社經背景,對體制學校不盡滿意的家庭,沒有選擇自學,而是盡可能找一所最好的學校。

挑好的學校去,或是自學?這兩種選擇沒有道德上的高低,但對整體教育體制卻有不同影響:挑選學校,是針對既存的教育選項進行比較,給做得好的學校鼓勵;自學,是挑戰既有教育模式,並嘗試發展出新的教育結構與價值觀。本文將針對這點進一步分析,拉出跟卓曉青不同的視角,以突顯體制外自學的另一層意義:教育的「開源」(open source)行動。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