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重劃全球城市,繪製嶄新的城際版圖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最近發表《重新定義全球城市》報告,「巨型都會」、「知識首府」、「亞洲重鎮」中,是否有你居住的城市?

端傳媒記者 梁振嶽

刊登於 2016-11-03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最近發表了一項名為《為世界大都市重新定義》(Redefining Global Cities)的報告,將世界大都市分為七種類別。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最近發表了「重新定義全球城市」(Redefining Global Cities)研究報告。

全球各大都會均努力參與在全球經濟、人口流動、交通運輸、自身城市現代化等領域當中,務求成為領先的「全球城市」(global city),但同時又面對着全球化帶來的難題,包括移民湧入、城際競爭、機械化對傳統生產工業及相關就業率的衝擊等。

美國老牌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的「大都會政策計劃」(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研究小組,最近發表一項「重新定義全球城市」(Redefining Global Cities)研究報告

研究涵蓋全球123個都會或區域,對有關數據資料作分析、整合和分類,這些資料包括經濟輸出、生產及出口量、外來投資額、專利項目數量、人口及其教育程度、機場港口等交通的活躍程度,以至互聯網發展等等。

整體而言,研究涵蓋的這123個都會或區域,合共人口佔全球人口的約13%,但經濟輸出則佔到全球的約32%。另外一些較有趣的數字,包括全球約65%的專利項目申請、44%的研究大學學府均來自這些都會;而全球頭50大最繁忙機場中的86%就建在這些都會。

研究進一步將這123個都會或區域進行分類,將它們大致分成7個都會組別。被歸納入不同組別的都會,有着部分共通的發展背景、基礎及優劣特質,形成一幅當今「全球城市」的城際版圖。

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e)最近發表一項名為《為世界大都市重新定義》(Redefining Global Cities)的報告,將世界大都市分為七種類別。
「重新定義全球城市」報告將世界大都市分為7種類別。

在7個都會組別當中,以「全球巨型都會」、「知識首府」及「亞洲重鎮」3個組為當前領先的全球經濟中心。

全球巨型都會(Global Giants):

指世界上名列前茅的6個經濟與金融中心、「全球城市」;包括美國紐約、洛杉磯、英國倫敦、法國巴黎、日本東京以及大阪-神戶地區。

  • 平均居住人口為1942萬,平均每年創造的實質經濟輸出逾1萬億美元;
  • 假如合併為一個國家,將能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

知識首府(Knowledge Capitals):

指領先全球的19個知識及技術樞紐,包括俗稱「矽谷首府」的聖荷西、波士頓、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亞特蘭大、芝加哥等多個美國城市,以及荷蘭阿姆斯特丹、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士蘇黎世等。

  • 在15歲或以上人口當中,有41%具備大學或以上學歷,其中大部分從事科學領域工作;
  • 人口佔全球人口的約1%,但2008年至2012年成功申請的專利項目佔全球的16%。

亞洲重鎮(Asian Anchors):

指亞洲已建立、並仍持續冒起的6個強大經濟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南韓首爾—仁川地區、中國上海、北京以及俄羅斯莫斯科。「亞洲重鎮」具備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因此能在全球化中扮演有實力城市角色,但論經濟輸出,則不及「全球巨型都會」。

  • 2009年至2015年創建投資(Greenfiel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或俗稱綠地投資)為459.66億美元;為「全球巨型都會」同期數值的約1.8倍。

在「全球巨型都會」、「知識首府」及「亞洲重鎮」共3個驅動着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都會組別之後,報告將美國以至全球地區的一些主要中型城市分成4個組別,這些中型城市當中,部分緊追全球化進程同步發展,也有部分忙着應付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美國中量級城市(American Middleweights):

指在美國範圍之內,正持續加強與全球經濟連繋,但同時工業正面臨全球競爭挑戰的16個中型都會,包括邁亞密、克里夫蘭、底特律、匹茲堡等等。

  • 由於生産工序機械化及來自海外的激烈競爭,「美國中量級城市」的製造業僱員人數自2000年至今平均每年下跌2.1%,至目前整體就業人數當中只有7%為製造業僱員。

國際中量級城市(International Middleweights):

指美國以外的26個中量級都會,包括加拿大多倫多、温哥華、意大利羅馬、米蘭、德國柏林、比利時布魯塞爾、西班牙馬德里、巴塞隆拿、澳洲悉尼、墨爾本、珀斯、以色列特拉維夫等。「國際中量級城市」當中,不少同時是正在冒起的知識與科技樞紐。

  • 在「國際中量級城市」當中,有22%人口在外地出生,佔比為各個都會組別中最高的。
  • 「國際中量級城市」是最受2008年至2009年「金融海嘯」重創的都會組別,其中12個城市的 GDP、5個城市的就業人數尚未回到「金融海嘯」前水平。

中國工廠都會(Factory China):

指22個中國二、三線城市,主要為製造業重鎮,儘管正依賴大量生產、出口,而享受着自2000年以來較其他都會組別都要快速的經濟發展,但目前仍處於相對貧窮水平,包括瀋陽、哈爾濱、大連、青島、東莞等。

  • 高度的工業活動,導致「中國工廠都會」的污染水平超出世界衞生組織(WHO)建議標準的40倍。
  • 專利項目對僱員人數的比率為萬分之0.03。而15歲或以上人口當中,只有10%曾接受高等教育。

新興門戶城市(Emerging Gateways):

指作為全球主要地區或國家市場的貿易、交通樞紐的28個門戶城市,包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巴西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土耳其伊斯坦堡、印度孟買、南非約翰內斯堡等。

  • 2014年,在「新興門戶城市」當中的所有機場,共有約8億人次流通;2004年,該數值為2.73億人次。

現代化進程將部分城市置於全球經濟增長的先鋒位置。儘管當今現代化世界的範圍要比今次研究所涵蓋的都會或地區要大得多,但研究中的全球城市足以作為現代經濟增長驅動地區的代表,具備貿易、創新、專業人材、基礎建制等條件。基於這些條件,而在都會層面作重新分類,披露一個與過往所理解的完全不同的城際地貌,讓各個城市能按自身的競爭力特質來投入全球經濟。事實上,要發展成『全球城市』,根本沒有單一的法門。

「重新定義全球城市」研究報告總結

「重新定義全球城市」的研究報告指出,經過對123個都會的重新分類後,所得的第一個啟示是——要成為「全球城市」根本沒有單一的法門,每個城市在歷史、地理、經濟、文化等範疇的優、劣勢均有差異;不過,分類也反映城市之間有着部分共通的發展基礎,例如創新科技優勢目前集中在美歐中型都會,環球金融及投資則主要流向新興亞洲都會,而中國、印度及拉丁美洲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二、三線城市,則在生産、交通及物流運輸等領域有着強勁發展。

研究報告亦進一步對各個都會組別提出發展建議。研究者期望這份報告能協助各大都會的政府、決策者更透徹地了解自身城市的發展基礎及優劣勢,進而尋找自身獨特的發展路徑,加強在環球經濟、城際交流等範疇的參與,最終成為「全球城市」。

來源:布魯金斯學會CITYLAB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