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滅蚊是公共衛生項目,還是一門生意?

刊登於 2016-11-01

圖為2016年2月11日,巴西坎皮納斯,一個生物學家在處理基因修改蚊子。
生物學家在對蚊子進行基因改造處理。

為了滅蚊,多國政府及公共衞生組織投注大筆資金及心力研發更有效率的方法。近幾年,隨着科技公司也紛紛加入,新的方法和技術也被帶入該領域,甚至還可能營造出一種有盈利前景的商業模式。

10月26日,澳洲非營利組織「消滅登革熱」(Eliminate Dengue)獲得來自英美兩國政府、英國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等大型慈善組織捐贈的1800萬美元的資金,希望能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及哥倫比亞第二大城麥德林(Medellin)釋放經過改造的蚊子,以打擊寨卡及登革熱等病媒蚊傳染病。

「消滅登革熱」一直致力於在病媒蚊間散播一種名為沃巴赫氏(Wolbachia)的細菌。當感染這種細菌後,埃及斑蚊就無法傳播登革熱病毒,且蚊子被放到野外與當地的蚊子交配後,還會將細菌遺傳給後代,使得在數個月內,該區域的野生蚊子就無法向人類傳播登革熱。

而根據「消滅登革熱」團隊表示,用這種方式治蚊的成本低廉,他們計劃一年內在幾平方公里的區域釋放約一百萬隻蚊子,算下來每人每年平均花費只需只需1美元,這一方案也因此吸引了英美政府及基金會的大筆投資。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像 Qxitec 這樣的生物技術公司,他們以轉基因的方式使得公蚊喪失生育能力,然後在相對小範圍的區域每週不斷地釋放大量不育的蚊子,使得這些蚊子交配後也不會產生後代,從而減少蚊子整體的數量,而且這些公蚊子也不會叮人。

不過這種方法成本更高,據參與 Oxitec 實驗的巴西官員稱,每人每年約需花費7.5 美元;而且為了達到明顯的效果,不育公蚊的釋放數量需要比該區域正常的公蚊數量高出100倍。不過,「消滅登革熱」的主管及昆蟲學者 Scott O’Neill 表示,這也正是商業團體的興趣所在,因為需要大量、持續地釋放,這就如同噴灑殺蟲劑一般,可以發展成一種商業模式。

此外,包括蓋茲基金會在內的公共衞生組織還投資了另一項「基因驅動」(gene drive)技術,它使用高科技的基因編輯方法,可以通過遺傳機制在野生蚊子種群中迅速傳播一種性狀,從而限制蚊子傳播疾病的能力,或直接減少蚊子數量。

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與以往的任何醫療技術手段不同,是一種可以在基因組水平上對 DNA 序列進行改造,從而改變遺傳性狀的操作技術。因為能夠修復遺傳缺陷,此技術在農業種植業、養殖業、醫學基因治療領域展現了巨大的應用前景。(資料來自端傳媒整理)

蓋茲基金會的官員 Fil Randazzo 表示,這種方法會再次降低實行成本,屆時只需要釋放幾百隻蚊子就能在大範圍內產生改善。正因如此,Randazzo 也表明,他不認為這樣一個能自給自足的公共衞生科技會有什麼商業模式,因為只需釋放幾次蚊子就完成任務了。

此外,這類對環境造成長久影響的方式也可能引來更難以應付的問題。Qxitec 的執行長 Hadyn Parry 便特別強調,該公司使用的科技十分「自制」,並不會永遠存在於環境中;且因為還存在未知數,「基因驅動」並不是商業投資的領域。

而與此同時,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 旗下的醫療公司 Verily 也同樣使用沃巴赫氏菌進行其「除蟲計劃」,並研發能自動飼養及釋放蚊子的機器,以及能追蹤蚊子數量的感應裝置。而他們也依循一貫的風格,在沒有確切商業利潤回饋的情況下,大力投資這項技術。其工程主管 Linus Upson 便表示:「我們不需要在知道所有的答案後才開始。」

60 %
專家指出,全世界有60%的昆蟲都帶有沃巴赫氏菌,然而致命的埃及斑蚊卻不在其中。

沃巴赫氏菌

沃巴赫氏菌(Wolbachia)寄生在昆蟲體內,能經由雌蟲的卵代代相傳,是一種能扭曲昆蟲性別、殺死蟲卵、挾持宿主 DNA 為其所用的寄生菌;也可說是地球上最興旺的寄生菌,超過五分之一的昆蟲都是它寄生的對象。科學家發現,病媒蚊感染了沃巴赫氏菌後,壽命會減短,而未受感染的雌蚊經過受感染的雄蚊授精後,將導致卵死亡。此外,它也能阻礙登革熱病毒在蚊子組織裏複製。 (資料來自端傳媒整理)

來源:MIT 科技評論VOA路透社紐約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