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在孩子眼裏,你是被智能手機搶走的父母嗎?

刊登於 2016-10-18

有研究指出智能手機影響家長與兒童的互動。
美國研究指出,智能手機可能會影響家長與兒童之間的互動。

現代人習以為常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時刻在線的狀態,不僅模糊了工作、社會與家庭生活之間的界線,也在便利的同時衍生出新的問題。近日發表在美國學術期刊《發育與行為兒科學雜誌》(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JDBP)的研究論文指出,移動設備可能會導致家長減少與孩子間的互動,甚至可能出現關係緊張。

這項研究由美國密歇根大學(UM)CS 莫特兒童醫院(C.S. Mott Children's Hospital)兒科醫生、論文第一作者 Jenny Radesky 和來自波士頓醫學中心(Boston Medical Center,BMC)的團隊成員合作完成。研究團隊與35位兒童看護者——包括爸爸、媽媽和奶奶——進行了深入面談,受訪者來自不同種族、教育背景及社會環境,他們照顧的孩子都不到8歲。

曾有研究指出,人類大腦不適合「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 頻繁地切換任務會加速大腦養分消耗,從而令人感官失調與疲勞。因此,當家長和孩子相處時,如果有必須注意的工作電子郵件、新聞快訊或其他重要信息出現在手機上,同時扮演多重角色的要求就可能導致家長信息過載及情緒緊張,往往會不適當地中斷家庭生活。

當父母們在家陪伴子女時,不斷地感覺到他們仍然處於社會生活之中,仍在『工作』。他們覺得自己好像同時存在於不同的地方。

密歇根大學(UM)兒科醫生、論文第一作者 Jenny Radesky

家長們還告訴研究人員,智能手機上彈出的工作郵件或壞消息,會對他們與孩子的說話方式產生負面影響,論文作者用了諷刺性的經濟術語「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來形容這一現象。當家長全神貫注於電子設備時,孩子就會試圖用更引人注目的方式來尋求關注,而這可能會導致處於「多任務」狀態的家長呵斥孩子,進而引發孩子的消極回應。

研究團隊指出,兒童需要父母或監護人與其進行臉對臉的互動,以幫助建立語言能力和認知能力。他們希望家長們能意識到與家人相聚時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要被拴在手機上。

不過也有兒童看護者表示,移動設備提供了「從單調乏味的家庭生活中脱身而出的方式」。一位媽媽表示,當經過與孩子們的長時間相處後,通過移動設備接觸到外面的世界是一個提醒,「我的生活不止於此」。移動設備的其他好處還包括,可以通過線上工具在家工作,從而與家人相處時間更長;更容易地與遠方的親人溝通;同時也是一種休閒工具,可以維持家庭的和睦與安寧。

Radesky 還補充道:「你不需要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陪伴孩子上,事實上獨立玩耍以及小夥伴間的交往對兒童的健康成長也很重要。而在忙於工作與撫養子女的同時,父母們也需要在自己的閒暇時光放鬆一下。」

聲音

我們看到的是父母們負擔過重而又疲憊不堪,被各種不同的需求往不同的方向拉扯。

美國密歇根大學(UM)兒科醫生、論文第一作者 Jenny Radesky

在我們還沒有智能手機和 iPad 時,父母們迷失在報紙或電視裏,而現在的情況顯然更糟糕。

美國財經新聞網站 Quartz 記者 Lila MacLellan

滴漏效應

滴漏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又譯作利益均沾論、滲漏理論等,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或認為政府財政津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該詞並非學術術語,含有諷刺意味。(資料來自百度百科)

來源:QuartzScienceDailyPsych CentralANI News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