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還在多線程工作嗎?是時候誠實面對你的大腦了

刊登於 2016-07-06

有研究表明大腦在處理多件事的時候,能量消耗加大。
研究表明,「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會降低效率,並使大腦消耗更多能量。

現代人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任務,往往練就了「多線程工作」(multitasking)的技能,即在短時間內同時處理多項工作。然而一些研究顯示,當我們自以為在提高工作效率時,大腦卻正在付出昂貴的成本。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Earl Miller 指出,人類大腦其實不能實現多線程工作。所謂多線程工作,其實只是在不停地變更工作項目,而每一次轉換都需要付上「認知成本」。

為了量度這種切換工作的成本,心理學家 Joshua Rubinstein、Jeffrey Evans 和 David Meyer 設計出一套「工作轉換實驗」,參與實驗的青年需要交替執行若干任務,包括解答數學問題或對幾何圖案進行分類。研究發現,參與者在轉換任務時會損失時間,而越是面對不熟悉的任務,所損失的時間就越多。

工作轉換需付上生理成本,最終使我們更容易感到疲勞。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行為神經科學教授拉法提(Daniel Levitin)

此外,轉換工作還會更加消耗大腦能量。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行為神經科學教授拉法提(Daniel Levitin)表示,人們在切換注意力時,會令大腦部位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及紋狀體(striatum)消耗氧化葡萄糖(oxygenated glucose),頻繁轉換工作則會使大腦消耗養分加快,從而令人感到疲勞和不協調。

拉法提補充,多線程工作還有一個生理影響是會增加腎上腺素和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分泌,可能導致過度刺激大腦及妨礙思考。

此外,拉法提表示,多線程工作還會產生「多巴胺上癮回饋機制」,令大腦不斷尋求外在刺激,以感到滿足。回覆電話、上網搜索、查電郵、發短訊都會啟動大腦獎勵機制,從而分散注意力;相比專注地完成一項工作得到的大滿足感,人們更傾向於享受多而零碎的小滿足感。

加州大學的 Gloria Mark 教授也表示,頻繁更換任務會導致人們壓力增大,可能表現出比別人更神經質、易衝動,而一旦人們適應了這種隨機性干擾長期存在的節奏,甚至會形成不自覺地中斷注意力的習慣。而解決辦法就是放棄多線程工作,比如自我約束只在早晨和中午各查收一次郵件,下午專門預留10分鐘瀏覽 Twitter 等,從而避免頻繁的碎片化活動為你的大腦帶來負擔。

15 分鐘
神經科學教授拉法提表示,每數小時休息15分鐘,能提升工作效率,但不包括瀏覽 Facebook 等令人分心的活動。

聲音

你不能同時進行兩樣工作,即使是簡單的工作。

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 Hal Pashler

人是不能好好地多線程工作,當他們聲稱可以做到時,他們只是在欺騙自己。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教授 Earl Miller

多巴胺上癮回饋機制

與大腦獎賞路徑有關的結構包括腹側被蓋區(VTA)、腹隔核(也稱側座核nac)及前額葉皮層。外在刺激或行為會作用在大腦的 VTA,之後訊息透過神經纖維傳遞至 nac 及前額葉皮層,同時讓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產生愉悅感,這種回饋機制可驅動人的外在行為變得更明顯。為生存及繁衍下一代,如酒足飯飽、性行為會感到興奮愉快,即當生物原始欲望獲得滿足,大腦獎賞機制就被刺激活化;不只人類,哺乳類動物亦有同樣機轉。另外,外在物質刺激包括毒品、藥物、酒精等,也會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並在特定腦區作用,進一步產生爽、過癮感覺,無論原始欲望滿足或外在物質使用,這些行為訊息會刺激活化大腦獎賞機制。 (資料來自新北市政府衞生局)

來源:美國心理學會Quartz衞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