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紐約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舉行雙邊會面,北韓不久前的第五次核爆試驗成為會談焦點之一。這是北韓今年內進行的第二次核試驗,也是金正恩上台後的第三次,超過其父金正日任內的兩次。一次次核試,對應一次次制裁。但制裁效果有限,誰可以停下金正恩手上的這輛「核武列車」?
核試驗與國際制裁的死循環
北韓第一次核試驗是在2006年10月9日,咸鏡北道吉州郡舞水端里的地下核爆,造成黎克特制3.6級人工地震。後經外界評估,本次核爆當量相當於800噸三硝基甲苯炸藥(TNT)爆炸。這樣的當量說明,當年的核試驗很不成功。
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關於北韓核試驗問題的1718號決議,決議內容除了譴責,還包括:
- 要求北韓放棄核武器和核計劃
- 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
- 針對北韓核、導等大規模殺傷武器相關領域採取制裁措施
第一次核試驗後,北韓尋求發展核武的路線已經成為現實,但國際社會的制裁主要還是集中在相關核領域。北韓看似也在制裁的壓力下「聽話」,2007年年中關閉寧邊核設施及核心反應爐,2008年中北韓向六方會談代表團提交了國內核專案及核設施清單。鑑於北韓的良好表現,美國隨即將北韓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去除,並解除「敵國貿易法」中相關的貿易制裁。
根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UNOCHA)公布的數據,美國在2007年,也就是北韓宣稱放棄核武的當年,向北韓提供了大約410萬美元的援助,而當年UNOCHA統計到的國際社會對北韓援助超過一億美元,是2006年的兩倍多。
不過「蜜月期」並不長久,2009年4月,在聯合國安理會譴責北韓發射遠程導彈後,北韓宣退出六方會談,宣布重新啟動鈽濃縮反應爐,並要求主要核設施內的國際檢查人員離開。這標誌著持續了三個階段的六方會談,成為名存實亡的調停機制。
當年5月25日,北韓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這次的核試驗當量約為一萬到兩萬噸TNT,外界認為是一次成功的鈈彈試爆。
聯合國安理會迅速做出反應,6月12日再度一致通過1874號決議,內容包括:
- 對北韓再次進行核試驗進行最嚴厲譴責
- 要求北韓立即停止核武計劃及試射彈道導彈
- 加強對北韓經濟制裁
- 授權各國可攔截檢查北韓的可疑船隻及貨物
第二次的制裁與第一次相比,明顯有「升級」的意味,首次提出了可攔截檢查北韓船隻及貨物。
北韓進入金正日時代的最後兩年,2010年,南北韓之間相繼發生天安艦沉沒事件及延坪島砲擊事件,令半島緊張局勢升温。 2009年UNOCHA統計國際社會對北韓援助為六千一百萬美元左右,而在2010年一連串事件發生後,當年數字跌至歷史低位,只有不到兩千五百萬美元。
金正恩的「壞男孩」策略
2011年底,金正日逝世,三子金正恩接下了統治權,外界密切關注於年輕的金正恩能否完成平穩的政權過渡。
金正恩上台後,便著手開始清算「老臣」,其父留下的託孤輔臣包括金永春、李英浩,乃至金正恩的姑父張成澤等人,在政治清洗中死的死,失蹤的失蹤,貶職的貶職,在這一過程中,金正恩的個人權力和威信不斷得到提升。
2011年和2012年,相對平靜的北韓也再度取得國際社會援助增長,兩年的數值分別為近九千萬美金及一億一千七百多萬美金。
國內掌權穩定,也是時候在國際上「刷」一下存在感。2013年3月7日,金正恩執掌權力一年多以後,北韓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與以往不同,這次的核試驗被外界認為,北韓已經掌握了核武器小型化能力。南韓官方推定本次核試原料為鈾,爆炸威力是上一次核試的三倍,顯示北韓將在短期內完成小型核彈頭的開發,配合導彈進行發射。
這也意味著北韓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半島局勢再度陷入緊張。
隨之而來的又是一致通過的聯合國安理會第2094號決議,重點如下:
- 嚴厲譴責北韓第三次核試驗
- 加強和擴展對北韓的多項制裁措施(包括禁止遊艇、名車、珠寶等奢侈品進口)
- 要求各國對懷疑運載違禁品到北韓的飛機實施禁飛
- 加強監視北韓外交人員的非法活動
- 限制非法金融交易
- 切斷用作武器發展的資金轉移
這次的制裁前所未有的全面,是再度升級版,已經將制裁範圍擴展到奢侈品進口和外交人員活動。北韓對此的反應是,宣布廢除與南韓的互不侵犯協定,切斷與南韓的板門店熱線,雙方進入「準戰爭狀態」。
2013年6月,北韓修訂《樹立黨的唯一思想體系十大原則》,明定政權由「白頭山血統」,也就是金家世襲,金氏終於坐上「鐵王座」。金正恩手掌大權又年輕氣盛,顯然不甘被遺忘,2015年9月15日,北韓宣布寧邊核設施已經重啟完成,並且產能大增,若美國和其同盟繼續威攝朝鮮將在「核雷聲」中驚醒。
2016年1月,北韓進行第四次核試驗。北韓宣稱本次核試成功進行了氫彈試驗,但外界通過爆炸當量判斷,這次的試驗很可能沒有成功。如果成功,則意味著北韓已經有能力在遠程彈道導彈上,搭載小型核彈頭,對日韓乃至美國的戰略威懾力大升。
聯合國安理會再度拿出制裁議案,本次一致通過的第2270號決議,制裁手段全面升級:
- 所有國家檢查包括機場、港口、自貿區等本國境內或過境的,自北韓發運或運往北韓的貨物
- 禁止將懸掛各國國旗的船隻或飛機租給北韓,或向北韓提供機組人員或船員服務
- 北韓不得銷售轉讓煤、鐵、鐵礦石、黃金等礦產,航空燃料
- 各國不得向北韓購買上述材料
- 凍結有關核計劃和導彈計劃及其他相關活動的資金、金融資產和經濟資源
- 各國禁止在本國領土內設立和運營北韓銀行新分支等
- 如認定北韓外交官或政府代表違反規避制裁措施,可驅逐出境,遣返北韓
- 禁止各國對北韓進行核相關的學科教學或培訓
這次的制裁還特別申明,如果北韓再度進行核試驗或發射,將進一步採取重大措施。
美國財政部則在今年年中,將金正恩及其他十名北韓高級官員,以及五個北韓團體列入制裁名單,凍結被制裁人員(組織)在美資產,相關人員不得進入美國,以及禁止美國公民與被制裁對象交易等。這也是美國政府首次將北韓領導人直接列為制裁對象。
國際援助也應聲下跌,由於北韓麻煩不斷,從2014年到2016年,UNOCHA錄得的數據一直沒有超過四千萬美元。
國際社會就這樣陷入了與北韓「核試-制裁-核試」的遊戲中,雖然制裁不斷升級,給北韓量身打造一個又一個制裁「豪華餐」,但在這樣「犯錯-認罪-獎賞-犯錯」的過程中,北韓也有獲得好處。
每一次核試驗後,都可以見到隨後的幾年內,國際援助會達到一個高峰。這一規律在第三次核試驗後被打破,國際社會顯然已經對北韓失去耐心,「鬧事」後再也沒能換得國際援助的回升。
而所謂制裁的不斷升級,主要指制裁對象愈加細分,制裁效果越來越精確。
「戰略犯錯」與「戰略忽視」
摸透制裁規律,北韓政府的行為堪稱「戰略性犯錯」。而《外交政策》雜誌指出,奧巴馬政府對北韓的戰略性耐心,已經轉變為戰略性忽視。
奧巴馬政府似乎是在北韓試射光明星三號衞星之後,開始採取戰略性忽視。這種戰略性忽視,或者戰略性無知,是指在北韓有新的動態時,奧巴馬並不會做出特別的回應。沒有特殊回應的冷處理,讓北韓得不到期望中的關注。這似乎意味著,要挾沒有用,拋下核武器,橄欖枝就會伸出。
然而《外交政策》雜誌認為這種戰略性忽視很危險,因為「忽視就意味著問題會更加糟糕」。事實也驗證了這一看法,幾年來的戰略性忽視沒有讓金正恩放棄核武器,反而變本加厲,核試驗的規模一次大於一次。有評論指這次的核試驗,就是北韓考量美國總統任期將滿、國內大選之際,向美國及包括南韓在內盟友的一次示威。
而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 ,似乎宣告這就是對北韓核挑釁的最終防線。只要我能攔截你,就繼續不管你在這道鐵幕之下能跳多高。
而系統內的X波段雷達彈道導彈彈頭探測距離為1200公里,可以觀測中國潛射洲際導彈彈頭、誘餌釋放過程,這也是薩德系統中真正對中國造成威脅的部分。也就是說,北韓不斷升級的挑釁行為,對中國同樣造成了嚴重傷害。
根據騰訊軍事《講武堂》所述,薩德系統所採用的火控雷達TPY-2可以單獨部署,即前沿部署X波段雷達(FBX-T),一旦在按計畫在南韓部署,便可以觀測到黃海和渤海發射的中國潛射導彈,探測範圍覆蓋導彈的部分主動段以及彈頭和誘餌釋放過程。另外南韓TPY-2雷達也可以在和平時期檢測中國在渤海、黃海進行的中國戰略導彈、特別是潛射導彈的發射試驗,為導彈防禦積累目標特徵數據。
挑動北京神經的,還有薩德系統的另外一個優勢:互動操作性。根據資料,薩德系統可以與其他導彈防禦系統(包括愛國者/PAC-3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通過傳感器和C2BMC(指揮控制、作戰管理和通訊系統)協同工作,最大限度提高綜合防控與導彈防禦能力。薩德系統獲得的數據積累有利於提高反導系統目標的識別能力,讓美國反導系統整體性能得到大幅提高,這也意味著,中國對美國的核威懾「將被抵消」。
連鎖反應下,中國卻成為薩德系統的「受害者」:中國強烈反對在南韓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北韓的核試驗等於給了美國和南韓更充足的理由來部署薩德,這等於動了中國不可動的「蛋糕」。
另外,以往北韓核試驗都會提前照會北京,可金正恩似乎打破了這個不成文的默契,年內兩次核試驗均打得中國措手不及,也讓國際社會對中國是否能管好這個「小朋友」產生了懷疑。因此核試驗消息甫出,中國外交部便連串批評,「堅決反對」。
雖然北韓種種作為令中國進退兩難,但很難想像中國沒有做好防北韓導彈及防止韓半島「擦槍走火」的準備。種種傳言,包括負責東北防務的中國解放軍北方戰區專門應對北韓的第39集團軍,年初時向邊境調派大批坦克,以及在接壤北韓的遼寧丹東加強巡邏,都可以看做是中國已經加強對北韓的警惕。有消息指中國目前有15萬兵力集結在北韓邊境,遼寧沈陽則部署了射程達2800公里的東風3型導彈。
南韓方面也不敢大意,除了計畫部署薩德系統外,還計畫額外向美軍採購20架F-35A隱形戰機,以長遠應對北韓第五次核試驗後驟變的安全局勢。
戰略忽視,若配備硬件,其實也是戰略合圍。但前提是,各國必須對北韓的任何突發狀況萬無一失。目前來看,半島局勢確實到了非常緊張的關頭。北韓的「戰略犯錯」跟美國的「戰略忽視」,就看誰先繃不住。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