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紐約一日數驚,算不算「恐怖襲擊」還重要嗎?

「心很大了」,「全世界人民都比我們緊張」,紐約客剛剛表示很淡定,明尼蘇達州又有人持刀亂砍。

端傳媒記者 馮兆音 發自華盛頓

刊登於 2016-09-18

紐約曼哈頓發生爆炸,至少26人受傷。
紐約曼哈頓發生爆炸,至少26人受傷。

當地時間晚8時30分左右,紐約曼哈頓切爾西區傳出爆炸——「911」紀念日剛剛過去幾天,地點又在紐約,全世界瞬間神經緊繃,首先想到同一個問題:「這是又一次恐怖襲擊嗎?」更不用說,當天稍早前臨近紐約的新澤西州也發生了一次簡易炸彈爆炸,幸無人受傷。

Twitter,紐約正在冷靜等待關於切爾西爆炸的新聞。如果美國其他地方可以冷靜下來,我們會很感激。謝謝。

不少紐約人表現淡定。Jennifer Morrow發了一條推文:「Twitter,紐約正在冷靜等待關於切爾西爆炸的新聞。如果美國其他地方可以冷靜下來,我們會很感激。謝謝。」爆發發生4小時後,這條推文得到超過2000次轉發和3000個贊,代表了不少紐約人的心聲。

在手機上接到爆炸新聞的推送時,生活在紐約的中國人思睿正在紐約總督島(Governors Islands)參加摩登天空音樂節。根據他的描述,樂迷們低頭刷社交媒體、談論爆炸事件,但沒有表現出驚慌,依然享受音樂直至散場,沒有顧慮自己正處在人群密集的地方。 「好像全世界人民都比我們緊張。」他笑稱,「因為發生在曼哈頓,人們條件反射地認為,肯定跟恐怖襲擊有關係。」

但是,他指出,從目前公布的細節看,這次爆炸的規模和殺傷力不像是嚴密組織的恐怖襲擊,在細節暫未調查清楚前,沒有必要過於驚慌。他更以去年東村爆炸事件佐證這個觀點:曼哈頓人口密集的東村(East Village)去年3月發生爆炸,造成兩人死亡。整棟建築物淪為廢墟,在起火原因未明時,也曾有傳為恐怖襲擊,最終被證實是煤氣泄露造成。

針對切爾西爆炸,紐約市長白思豪聲明,相信是「蓄意行為」,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與恐怖主義有關」,也沒有對紐約市造成嚴重威脅。

然而,在美華人社交媒體上還是炸開了鍋。有華人微信公眾號發文稱,爆炸當時「城裏幾乎所有人都跑到了大街上」,還指當日新澤西和紐約的爆炸都發生在垃圾桶中。「如果這不是恐怖分子的精心策劃,不可能這麼巧合。」

一般對於「恐怖行動」的定義是,故意攻擊非戰鬥人員(平民),或置他們於危險而不顧。但也有人強調這種行動必須是為了達成宗教、政治或其他意識形態上的問題。假設此次爆炸沒有上述目標需要達成,則不能稱之為「恐怖」。

不過,現今恐怖活動的形態變化多樣,單一定義有時未能覆蓋精準。比如,法國尼斯駕車衝向人群的慘案中,兇手本人並非虔誠的穆斯林,更未有什麼政治目的,極有可能只是為個人家庭問題所困,卻剛好接受了伊斯蘭國(ISIS)的鼓動和協助。

社交媒體上,不少人也質疑白思豪的說法。「蓄意爆炸跟恐怖襲擊有區別??當真?這太瘋狂了。」推特網友Genny Sokoli說。另一名網友Matt Jarbo語帶諷刺地說:「所以…切爾西爆炸不是恐怖襲擊,是一次和平的爆炸。收到。」

凌晨時分,案情出現新進展,全體紐約人都在手機裏收到市政府發送的緊急警告:27街和第六、七大道之間發現可疑包裹,周邊人士遠離窗戶。紐約警方發現了第二個炸彈,是一個帶天線的高壓鍋,類似2013年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的行兇設備。當時兇手放置的爆炸裝置中,至少有一個高壓鍋,加上裏面的火藥、釘子等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

事發的切爾西區雖有受遊客歡迎的市場(Chelsea market),並非旅行熱點,而是住宅區。區內餐廳和酒吧眾多,是年輕人喜歡聚會的場所,更是LGBT群體(女同性戀者Lesbians、男同性戀者Gays、雙性戀者Bisexuals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友善區。近年來,因受富人青睞,漸漸成為高消費區域。

編輯及出版人Josh Marshall的家就在爆炸點對面,他第一時間撰文介紹,事發地點建築物是一家容納數百名視障人士的社區公寓,近幾個月來門口有小型建築工事正在進行,因此有一個約30英尺長的大型垃圾堆(dumpster)。

據他所說,那條街週六晚人流並不密集。而關於爆炸是否針對LGBT群體的猜測,Marshall則指出,事發地附近沒有同性戀酒吧,往西南才是酒吧更為聚集的地方。如果這是場蓄意設計、意圖造成大量傷亡的恐怖襲擊,爆炸的選址似乎缺乏象徵性和戰略性。

爆炸點對街的監控錄像顯示,爆炸發生時火光熊熊,有碎片炸到了對街,多名路人狂奔逃命。越靠近事發地點的人,受到驚嚇越大。最早目擊現場的Danilo Gabrielli發推說,她就住在附近,公寓樓受到震動,「整個區的人都嚇着了。」

不曾親歷的紐約客大多沒有感同身受。「在紐約,每天都有槍擊,紐約人已經被訓練得『心很大』了。」中國留學生楊楚說。爆炸前一小時她人在切爾西區,得知新聞後,並沒有驚訝,更絲毫沒有逃過一劫的慶幸。她和思睿都表示,接下來幾天,該出門還是會出門,不會刻意避免到人多的地方。

與此同時,也不乏憂心忡忡者。在紐約生活了三年的鄧小姐得知爆炸後,和朋友互相叮囑,這幾天晚上儘量不要外出,在地鐵上看到無人認領的可疑包裹,要立刻下車。她認為,客流量巨大的紐約地鐵是容易被恐怖分子盯上的目標,可怕的是,地鐵也是每個紐約人的生活必須、避無可避的地方。

截至發稿,切爾西爆炸是否恐怖襲擊尚未有定論,又傳出北部明尼蘇達州發生持刀傷人案。無論這些事件是否最後定性為「恐怖行動」,至少已經在人們又心頭踩下了一輪「恐怖」腳印。

(編者註:時隔一天後,紐約州州長科莫確認週六的爆炸事件是恐怖主義活動,但目前仍未知牽涉哪一個國際恐怖組織。)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