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艾略特獎得主 Sarah Howe:中國家庭寧生一頭鵝也不願生女嬰

香港出生的混血詩人 Sarah Howe 勇奪英國詩壇大獎 T.S.Eliot Prize ,卻在關心英國文學的網民中掀起鮮為華語世界所知的小風波......

特約撰稿人 羅樂敏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9-14

大部份詩作恰巧是在午夜寫成的,她說,「寫作需要獨特的時機,而距離感往往促成這一刻。」

現年32歲的女詩人 Sarah Howe ,今年年初憑首本個人詩集《Loop of Jade》勇奪英國詩壇大獎 T.S.Eliot Prize ,但此後,關心英國文學的網民卻掀起了一陣鮮為華語世界所知的小風波:

有三份小報以及一個名為 #derangedpoetress 的推特群質疑Sarah獲獎,認為她只是詩壇初哥(新人),此前沒有獲得其他詩壇重要獎項,不配得到一份20,000元英鎊的獎金,以及被頒獲曾被 Carol Ann Duffy、Seamus Heaney、John Burnside 等神台級英國詩人奪過桂冠的大獎。

他們懷疑 Sarah 得獎有「詩歌之外」的因素。英國重要文學刊物《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專欄就曾引述一位美國詩人 Morgan Parker 的話:「你只會不斷猜想你的成功和關注是否來自你的種族你的性別你的性向,你無法不去猜自己是否被人以異國的眼光看待。」文章指 Sarah 獲獎是「有色人種在英國獎項裏的眾多成功個案之一。」

儘管如此, Sarah 還是成為文壇新貴。今年她獲英國文化協會邀請參加香港書展,本年底也再次回港參加香港國際文學節,一再回到這個她的童年成長之地。

香港茶和英國茶?兩種文化身世

在香港出生的的 Sarah Howe, 7歲便離開香港,隨着她的中國母親以及在東亞工作三十多年的英國父親回到英國,定居在英國小鎮沃特福德(Watford)。人們問她從哪裏來,她每次都得預備兩個答案:香港和沃特福德——因為她既非白人,卻又說一口地道的英語,單一身份從來無法解讀她和她的詩,她也無法不活在兩種文化之間。

「你只會不斷猜想你的成功和關注是否來自你的種族你的性別你的性向,你無法不去猜自己是否被人以異國的眼光看待。」

香港出生的中英混血女詩人Sarah Howe。
香港出生的中英混血女詩人Sarah Howe。

I counted out the change in Cantonese.
Yut, ye, sam, sei. Like a baby. The numbers
are the scraps that stay with me. I hear
again your voice, firm at first, then almost
querulous, asking me not to go.
-----‘Crossing from Guangdong’

茶無疑是中國和英國文化上的一個接合點,我希望借此在她接二連三的媒體訪問後打開比較輕鬆的話匣子。Sarah 笑說自己不是喝茶專家,卻是至少早上一杯下午一杯,喝幾次 builder’s tea,即泛指用茶包泡的粗茶,名字源起於英國工人階級慣常的喝茶方式。

她母親還在香港的時候,會在茶裏加糖和奶,但不許她多喝,往往是配給,大概怕小孩吸收太多咖啡因。五年前,台灣的珍珠奶茶進入英國並風行歐洲,Sarah 說雖然怕肥,但也不能抗拒。談了一會兒,原來我跟 Sarah 的喝茶經驗相差不遠,喝茶已經成為了全球文化的一部份,是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人的共同經驗,已經無分地域。

這跟 Sarah 父母輩所面對的處境不同,她父母的一生像要出跳自己固有的文化,在另一個世界找尋處世之道。她母親是孤兒,年小時被繼母收養,零散地接受教育,在主流社會位處邊緣。她常說自己中文不好,但自學的英語相當流利,跟 Sarah 在家說英語,而且把英語視為帶她脫離過去生活苦痛的繩索;他父親則在亞洲工作三十多年,常常記掛英國,不時跟她說起二次大戰的事,但回到自己國家的時候,難免因為目睹社會各種變化而受到衝擊。

父母輩所面對的處境不同,她父母的一生像要出跳自己固有的文化,在另一個世界找尋處世之道。對她來說,中國是種「嚮往」。

嚴格來說, Sarah 是在英國文化和教育的浸潤裏成長的,卻與生俱來有著對中國文化的追慕。「我很難說自己的根在中國文化裏,但我仍然很努力地去學習、閱讀中文,在中國旅遊。」對她來說,中國是種「嚮往」,與此同時,正因為在香港出生、成長,她對香港的情感尤深:「我總是感到跟香港關係密切。」

她常常記起小時候在香港海洋公園排長龍玩機動遊戲,在水缸裏看小白鯊,還有在半山的家中遠望維港景色。「許多年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河景的依戀,那時我和丈夫搬到倫敦,房子正對着攝政運河(Regent’s Canal),就深深覺得我回到家了。」

中英寓言:外祖母給她的玉鐲子

She didn’t long to join the birds, if longing implies
a will beyond the blindest instinct. Then one mid-autumn, she craned her neck so far to mark the geese
wheeling through the clouded hills – it kept on stretching – till it tapered in a beak. Her pink toes
sprouted webs and claws; her helpless arms found strength in wings.
——‘(c) Tame’

《Loop of Jade》 可譯作玉環,在中國傳統裏,長輩會給數月大的小兒戴上玉鐲子以保平安。Sarah 的外祖母曾給她一隻玉鐲子,還為她在黃大仙廟祈福。詩集的名字突顯了她童年裏的中國經驗,但詩集裏更多作品是挪用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共有指涉,猶如探尋兩種文化的邊界。

作品談到中國的家庭寧願生一頭鵝也不願生一個女嬰,因為女兒總是外嫁給其他人,不能繼承家族產業,Sarah 用散文詩般的敍事方式,講述一個既似《格林童話》、也似《聊齋誌異》的故事:女孩被父親痛恨、遺棄,在樹林裏慢慢變成一頭鵝,跟野鵝群遠去了,得到真正的解脫。Sarah 總是擅於運用中國文學及英國文學裏的接合之處,創製出嶄新的當代寓言。

《Loop Of Jade》

作者:Sarah Howe
出版:Random House UK
出版日期:2015年5月7日

《Loop of Jade》可譯作玉環,在中國傳統裏,長輩會給數月大的小兒戴上玉鐲子以保平安。詩集的名字突顯了她童年裏的中國經驗,但詩集裏更多作品是挪用了中西文化之間的共有指涉,猶如探尋兩種文化的邊界。

Sarah Howe的個人詩集Loop of Jade奪英國艾略特詩獎(T. S. Eliot Prize)。
Sarah Howe的個人詩集Loop of Jade奪英國艾略特詩獎(T. S. Eliot Prize)。

這方式不難使人想起曾翻譯李白詩歌的美國詩人龐德(Ezra Pound)以及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思潮。作為曾接受學院訓練的英國文學學者,Sarah 自然背負着這個援用中國文化以革新英國文學的傳統,但她並不是一味接受。

「我的創作是趨近龐德,超過龐德,之後反抗龐德。」Sarah 指出龐德把中文的諺語帶入英語體系,使後來嘗試用英語書寫中國的人無法迴避。有評論指她的詩是龐德詩學的反面,她認為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很喜歡龐德的中文譯詩集《Cathay》,但對他的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目光很懷疑。」。

貫穿《Loop of Jade》 的組詩開宗明義是對西方詮釋中國文化的「反詮釋」,她援引了波赫士據稱由中國翻譯家弗蘭茲·庫恩發現的中國百科全書裏對動物的分類,陳列出東方主義的觀點,並嘗試在這個分類框架底下,重構中國性。「這是我給予詩歌的一種形式。最初我知道自己在這個框架裏要寫14首詩,但並不知道要寫什麼。後來詩歌自然成了。」

那些作於午夜的詩歌

I said Sleepy Willow. You said Voiture.
That was one of our shorter arguments.
—‘Chinoiserie’

Sarah 在美國留學時開始寫詩,離開英國使她對周遭環境產生距離感,似乎把英國、亞洲看得更清楚。

即使 Sarah 的詩歌學院色彩濃烈,讓人驚奇的是,她的書寫狀態是散漫而自由的。她沒有固定的寫作時間,《Loop of Jade》裏大部份詩作恰巧是在午夜寫成:「如果在詩作完成之前,詩人有很清楚很有意識的論述,那往往是條死胡同。」

寫詩不是經驗的回憶、重塑曾經發生的事,而是經驗本身。《Loop of Jade》裏的詩是不斷疊加上去的:「我寫了一首,後來發現需要再寫另一首。一首是我自己的聲音,一首是我母親的聲音,而另一首是兩者的混合。」開始寫詩的時候她會不斷在紙上寫,腦海裏浮現什麼都寫下,這樣才可釋放未曾意識到的、糾結着自己的思緒。她也會隨手翻開一些書,抄下一些字詞,可能是很普通的詞語但她會思考一會,讓自己進入語言的實在的質感,寫得累了便泡個茶包歇歇。

Sarah 在美國留學時開始寫詩,離開英國使她對周遭環境產生距離感,似乎把英國、亞洲看得更清楚。2012至2013年間,她有一年時間到處旅行和自由創作,於是把大部份花在香港和中國,曾在暑假花了四個星期跟着利瑪竇的傳教路線,從澳門跑到北京,為追尋中西文化相遇時的花火,從中思考他者的呈現和真實,慢慢醞釀出 《Loop of Jade》 裏的作品:

「對我來說,寫作需要獨特的時機,而距離感往往促成這一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