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9月中旬起,《日曜日式散步者》將在台灣公映。對多數人來說,這部紀錄片雖然已在哥本哈根、鹿特丹、韓國等影展亮相過,獲得 2016 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等獎項肯定,但片中所描述的那個曾在1930年代日治時期曇花一現的「風車詩社」,根本聞所未聞。
近一個世紀以來,「風車」是文學課本上從未出現的一頁,它被凐沒在歷史深處。除了專業研究者以外,沒有人知道它是台灣最早引介西方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更沒有人關心這些生活在殖民地、用日文寫詩的早期超現實主義創作者,對台灣文壇具有怎樣的意義。
1930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的超現實主義的詩人團體:「風車詩社」。「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西方現代主義從法國到日本、再到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也折射出這種思潮進入東亞後,當地創作者面對與回應其在地及世界意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