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蔡英文新政

林柏儀:執政百日,勞工為何怒吼血諫?

蔡英文政府執政百日至今,勞工團體感受不到其站在他們這邊。新政府除了個案式地解決勞工問題外,通案政策層次上,只要遭逢資方阻撓,就幾乎是寸步難行,改革全數觸礁。

刊登於 2016-08-31

#蔡英文新政#蔡英文#台灣

編按:週末,蔡英文政府剛度過執政的一百天。《端傳媒》同意,在這麼短的時間,不宜驟然論斷執政成敗;但政權更替百日,仍不失為一個檢視執政方向的好機會。在這一週,我們將陸續刊出五篇評論,分別從政治風格、文化政策、兩岸關係、勞資爭議、開放政府這幾個方向,回顧新政府上任以來的作為,是否呈現出不同於前朝的作風氣象。

圖為2016年7月9日,一個工人正在清除被颱風吹塌的電線杆。
圖為2016年7月9日,一個工人正在清除被颱風吹塌的電線杆。

2016年8月28日,是台灣總統蔡英文正式就職百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但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迎接執政百日的不是歡欣鼓舞的人民,而是一群前來「血諫總統」的勞工。

發起「執政百日,工人血諫」行動的勞團「2016工鬥」,帶領著數十位勞工代表,在凱道上自手指刺下鮮血、噴灑在布條上,上頭寫著:「致蔡總統:保障工人權益,切勿砍七天假」。

他們以聲明指出:「蔡英文政府執政屆滿百日,但已引來廣大的勞工大眾不滿,並反映在其民調支持度的普遍下滑。執政百日以來,蔡英文政府一再傾向財團資方利益,不但總統、院長、部長頻頻與資方團體會面,而且還為了配合資方利益,不惜要繼續強行推動『砍勞工七天國定假日』等傷害勞工權益的勞基法修正案,無視台灣勞工面臨的長工時、低工資處境,將因此更加惡化。」

這只是蔡英文執政百日來,所引發的勞工抗爭之一。除此之外,這一百天裏已出現了超過四十場以上的勞工抗議、集會、記者會。包括針對普遍性勞工政策而抗議的「拒砍勞工七天假」、反對「一例一休」、質疑「未落實七休一」、批判「基本工資遲未調整」、公祭「責任制導致勞工過勞」等,或是特定職業群體如華航空服員、國道收費員、高鐵員工、台鐵駕駛等發起的抗議行動,一再引起社會關注。

有人說,這是因為蔡英文政府「縱容勞工」,容許「有吵的孩子有糖吃」,所導致的集體仿效效應。但看在勞工團體的眼中,卻是兩樣情。絕大多數的勞工團體,對於蔡英文執政百日以來的勞工政策或作為,並不滿意。甚至許多人高呼「被騙了」,而採取「血諫」等強烈表達訴求的抗議方式。

勞工迅速累積的不滿,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

綜觀蔡英文自上任以來,在勞工議題上採取了「表面上支持勞工爭議個案,實質上堅守親資政策」的右翼立場,大概是問題核心。

著重個案解決,忽視制度改革

執政百日以來,蔡英文政府的確相對國民黨政府,處理了更多的勞資爭議個案。然而,這些處理多半僅為「個案」處理,在「通案」的政策層次上,則幾乎鮮有突破,甚至不少部分出現了「倒退」。

例如,已經失業、抗爭將近三年的國道收費員,於2016年8月16日的傍晚,終於爭取到了補償方案,也成了新政府宣稱的一大政績。然而新政府宣稱這只是「針對單一個案處理」,甚至言明「下不為例」。

但問題是,政府長年來透過「約聘僱」(非專職雇用)方式來僱用大量的公部門編制外人力,卻不讓其適用勞動基準法、勞工退休金、年資保障,才是造成國道收費員等爭議的根本原因。制度一日不改,約聘僱勞工的資遣退休年資權益就沒有著落,如同一顆顆未引爆的炸彈;但蔡英文政府至今依然沒有通盤處理的意願,這又怎能怪勞工群起抗議?

試看,國道收費員補償方案確定後,相關官員被媒體問到:「行政院的決定日後是否引發類似案例開大門?」勞動部部長郭芳煜指出,「這次是專案補貼,只適用這次,其他案件並不適用。」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則:「國道收費員失業是因政府制度上改變,決策改為電子收費,專案補貼計畫需要辦法或規定做依據,不會讓其他案援引。」這些回答,都掩蓋了收費員補償爭議的來源在於「公部門約聘僱人員仍未適用勞動基準法、年資未被累計」,誤把勞工抗議給「個案化」,而迴避出現抗爭的制度原因。

未來其他約聘僱勞工的年資權益怎麼辦?政府彷彿「看自己的造化」的放任態度,當然會引起大眾不滿。

整體勞工政策搖擺,親資方立場

在個案之外,執政百日以來的諸多勞工政策,蔡英文政府經常顯露了搖擺、親資的立場。甚至多次原本出台提昇勞工權益的措施,只因為資方團體的高分貝抗議,就被打折、取消、甚至轉向,屢屢被勞團抨擊為「髮夾彎」。

諸多政策爭議中,最引起勞團不滿的,無非是蔡英文政府採取了如同過去國民黨一樣的立場,要「刪減勞工七天國定假日」。

「砍七天假」一案自2015年9月由國民黨執政時的勞動部提出,聲稱是「縮短法定工時的必要配套」,以及達成「勞工與公務員的國定假日一致化」。歷經了多個勞工團體的長期抗議,在龐大的社會壓力下,原本已經通過「砍七天假」的《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23條修正案,終於在2016年4月由已經取得國會過半席次的民進黨黨團,透過衛環委員會審查法規命令的程序所否決。

民進黨政府正式上任後,5月底勞動部還大聲宣稱,把七天假還給勞工,是民進黨的一大政績,引起「消失的7天國定假,新勞動部長郭芳煜將還給勞工」等正面報導。但沒想到,在工總商總等資方團體的抗議與遊說下,「砍七天假」的提案再次上演。6月底,勞動部提出以「一例一休」作為「砍七天假」的修法配套,而行政院竟在3天的時間內就完成審議,通過行政院的勞基法修法版本。此舉引起社會譁然:怎麼原本說要還給勞工的假,只因為資方團體抗議,又要砍掉了?

首先,大部分的民眾並不能理解行政院複雜的「一例一休」提案;縱然後來政府加碼,聲稱「一例一休」的加班費倍數將會增加為1.33到1.66倍,也被勞團揭露「這本來就是現行休息日該給勞工的加班工資」,而且現實中很可能「根本領不到」。何況,這樣的提案,是要用來換取勞工的七天有給薪假,無怪乎被勞團諷為「拿大便換黃金」,引來一連串的街頭抗爭與社會抨擊。

原本民進黨黨團打算在7月底的立法院臨時會議上,強行通過「砍七天假」與「一例一休」的法案。但在勞工團體絕食抗議,以及民調直落跌破五成的情況下,民進黨臨時決定「收手」,聲稱待9月立法院正式會期開始再議。但問題是,蔡英文政府此波出爾反爾的作風,已給大眾留下了一定的負面印象。總統、院長、部長屢屢和資方團體公開或私下會面,更引起勞工團體不滿。

甚至,不只「砍七天假」與「一例一休」的爭議,在這百日之間,包括真正落實「每七日應休息一日」,以及按經濟成長與物價指數「調整基本工資」原定政策,都因為資方團體的杯葛、揚言「退出談判桌」,就出現了一百八十度的政策轉變。例如,行政院開始提議要制定可不受七休一規範的「裁量基準」,或勞動部「為求勞資和諧」而延後再議基本工資。彷彿只要資方反對,各種合理正當的勞工政策,就必將觸礁擱淺!?

從側面打擊勞工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政府處理勞工運動上的巧妙因應策略。不同於國民黨政府更習於正面抨擊工運的鮮明保守立場,執政百日的蔡英文政府,更顯露出其擅長於從側面打擊勞工運動。

例如,當蔡英文政府在執政滿三個月時,因為民調下滑,選擇正面處理國道收費員爭議。國道收費員自救會也於當天晚間主動聲明:「這是過去的政府做不到的」,相當程度給予新政府肯認。

但沒料到,隔日上午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說明此案,主掌勞工社福業務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不只行禮如儀地表達政府支持補償的立場,反而鉅細靡遺地說明:「過程中他們的便當也好,或者是車資也好等等,我們也不忍心,也給予適度的補貼。」爾後立即引發了各輿論界如「補償收費員5.9億 抗爭便當費也付挨轟」的大量批評。國道收費員自救會就在相關補償「全民買單」的標籤下,遭到各界大量謾罵,卻未見政府出面緩頰。

仔細思考,政務委員林萬億作為社會福利專家,在向弱勢人們承諾發送補償金時,卻大剌剌地向媒體強調:「這包括便當費、車費…」。這之中是否存有刻意操作社會反彈的痕跡,不禁啟人疑竇。

另一個案例是華航空服員罷工後,桃園空服員職業工會針對罷工當日拒絕停止提供勞務、違反罷工決議的工會會員,做出了開除工會會籍的處分。而被開除的會員中,包括了罷工當日違反工會決議、至總統出訪專機出勤的空服員,而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這本屬工會自治範疇的爭議,應留給工會內部或法院來進行裁決。蔡英文總統卻透過發言人,展開一席貌似體恤的談話:「總統非常關心,認為英翔專案是國家重要的外交任務,感謝機組員替國家外交的努力,他們不應該受到不公平對待。」「總統已經透過幕僚請華航方面,務必全力維護全數機組人員的相關權益。」

一時之間,反使得空服員工會成為眾矢之的,遭受社會輿論的圍勦。既有團體協約法允諾的「反搭便車條款」或工會法的工會自治原則,卻不見官方說明。

這些透過輿論從旁打擊勞工運動的動作,都和過去國民黨政府的正面頑抗不同,可說是更加「精緻」的治理術。不過,這些作法固然在社會支持上,可能增添了政府得以疏離勞工利益的籌碼,但對於身在其中的勞工團體,豈不是更增添了其對政府的憤恨?

形式大於實質的「對話」

今年8月,蔡英文政權執政百日間勞方迅速累積的不滿,終於以民調大幅下滑為象徵表現了出來。為了挽回民心,林全內閣在行政院內召集了各路的公民團體前來的三場「對話」會議,希望能夠贏回「最會溝通的政府」的美名。

固然,此舉在媒體形象上似乎有拉回支持度的效果。但參加的勞團,多半對政院更加感到不滿。

一來,一次「對話」有二十多個不同的團體進場,每團體能夠表達意見的時間只有5~6分鐘,也沒有一對一回應,根本缺乏實際意義。二來,林全及其閣員們面對敏感勞工議題如「砍七天假」、「開七休一例外」等等,在現場依然不願作出具體改進承諾;只在少數個案如「高中導師費合理上調一千元」上讓步,可說是「抓小放大」。

相形之下,總統、院長等人在接見工商團體時,卻是氣氛和樂融融,對訴求形同「照單全收」。這無怪乎造成勞團批評:蔡英文政府並非是「最會溝通的政府」,而是「最會和資方溝通的政府」。

當蔡英文說出「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這句話時,她自己反而該深思,自己的立場究竟站在哪裡?人民要的不是討好或聆聽,而是要問清楚政府的整體政策立場,究竟傾向資方,還是勞方?

小結:資本主義政權的百日現形記

一個合宜的政府,面對勞資衝突,一方面該有清楚的立場方向,另一方面要有合適的程序制度。

蔡英文政府執政百日至今,勞工團體感受不到其站在他們這邊。新政府除了個案式地解決勞工問題外,通案政策層次上,只要遭逢資方阻撓,就幾乎是寸步難行,改革全數觸礁。提昇基本工資如此,落實七休一也是如此。而在「砍勞工七天假」一案上,甚至是明顯的倒退。

百日以來,一個個勞資衝突的議題,也沒有合適的程序來讓不同的意見論辯,而僅有形式性的對話活動,形同公關問答。現實中,一切依然是遵行著台灣政治社會的潛規則──受到社會矚目,才可能被政府重視。政權發現少了選票、民調跌了,才會看看怎麼做政治公關略施小惠,來亡羊補牢。

這幾乎可說是資本主義政權的現形記。百日固然不能夠預測未來四年的種種細節,但也足以說明了其施政上的基本方向:固然需要平民百姓的選票支持,但資產階級的首肯,才是其政經立場的最後依歸。這未必是「政客詐騙」或「背叛理想」的問題,而毋寧是,資本主義對政權性質所設下的基本限制。

而台灣勞工處境的未來,將走向什麼方向?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必須回歸到勞工階級自己身上。如何透過一連串的集結、抗爭、發聲,有效扭轉資產階級政府靈巧設下的天羅地網?有如執政百日的凱道上,勞工團體高亢的喊話:「執政百日的全民不滿,只是開始。放眼未來,被威脅要犧牲權益的勞工階級必將一一走上街頭,迫使這個傾向資方的政府,要嚴正看清楚,誰才該是這個社會中真正的主人。」

(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