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脫歐後,懸崖邊的英國時尚如何刷存在感?

市場彌漫高度不確定性,內需與各種經濟行為緊縮、時尚人才散落⋯⋯這樣的英國時尚,或許得靠奇招才能制勝。

刊登於 2016-08-11

英國脫歐,讓時尚圈忍不住發出長長一聲哀鳴。圖為Burberry 2016年2月女裝秀後台。
英國脫歐,讓時尚圈忍不住發出長長一聲哀鳴。圖為Burberry今年2月女裝秀後台。

脫歐底定的那一日,熟門熟路的時尚編輯與愛好者紛紛打開知名網路購物網站ASOS,準備趁着英鎊狂跌大買特買,誰知道網站首頁卻掃興地高掛標語:「網站暫停使用」,推測ASOS可能是害怕掃到英鎊狂貶的颱風尾寧願暫時不做生意,但這片刻寧靜,倒也像是一場為英國時尚默哀的小小儀式。

英國脫歐,讓時尚圈忍不住發出長長一聲哀鳴,當今實力與聲勢最旺的英國設計師莊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第一時間對《紐約時報》表示,這狀況太令人傷心,人們不懂自己投下的那一票代表什麼;在時尚圈呼風喚雨的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也直言英國脫歐是錯誤決定。

時尚人那些劇烈反應、過份擔憂是正常的。縱使擁有輝煌文化支撐,也曾孕育龐克、搖擺風等在時尚史永久留名的潮流,數十年來,英國時尚的地位還是岌岌可危,空有名聲,說話卻沒什麼份量。

細數四大時裝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境遇現況各自不同。巴黎是時尚根源地,地位至今無可動搖,百年老牌、華美工藝的精髓全都在此;米蘭從製造重鎮凝聚設計,這點對高級成衣相當重要,加上80年代Giorgio Armani、Gianni Versace等設計師崛起,90年代Gucci老牌回春,成為第二重要的老大哥;而紐約80年代開始因為經濟大好,成為四大時裝周中市場最蓬勃的城市。那麼,倫敦呢?時尚業每年獲利不及紐約一半。沒辦法,這殘疾是先天的,英國地理位置說好聽是歐洲心臟,實際上不甚方便,在時尚編輯、買家忙碌行程中,永遠是第一個犧牲者,甚至連模特兒都常直接跳過倫敦前往其他城市試鏡。

人才從來不是英國時尚圈的問題,流通才是。
人才從來不是英國時尚圈的問題,流通才是。

時尚人才的故鄉

英國本來跟歐洲就有點疏離,原本就被邊緣化的英國時尚圈,脫歐後最明顯的影響因素大致與其它經濟領域雷同:英鎊跌幅、貿易關係、簽證。最後一項簽證直接影響的是人才流通。時尚品牌過去多有封閉性,法國品牌只用法國設計師,義大利品牌也是,直到90年代末才打破疆界,時程與歐盟成立相近。有趣的是,人才從來不是英國時尚圈的問題,流通才是。近代時尚發展不少關鍵人物都是英國設計師,這跟英國擁有聖馬丁等優異學院有關,諸如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Stella McCartney等知名設計師,都是從倫敦時裝周發跡。

1993年歐盟建立後,這些羽翼漸豐的英國設計師逐漸轉移巴黎舉辦服裝秀,尋求更高能見度與金援,一時之間,時尚圈充斥着前衛優異的英倫設計師;90年代末,McQueen接手Givenchy,McCartney進入Chloé,而John Galliano更成為Dior史上第一位英籍創意總監。與此同時,倫敦卻漸漸成為一座空城,愈來愈少設計師和採購願意花時間造訪,倫敦時裝周陷入死水,後來崛起的設計師如Matthew Williamson、Preen乾脆自己跑去紐約時裝周辦秀。

倫敦時裝周眼看地位搖搖欲墜緊張萬分,動之以情希望追回一些英國大牌,讓倫敦時裝周能夠重整聲勢,Vivienne Westwood、Paul Smith都返回家鄉辦秀,雖然最後Westwood留下的是副牌Red,主線還是放在巴黎時裝周,但已是一劑強心針;2009年,Burberry也重返倫敦時裝周,短暫地帶回媒體目光。

替人養孩子的辛酸就是這樣,英國還是有一大票設計師在國際上大鳴大放,只有遇上慶祝、紀念這類活動,才會想到回家看看,例如2015年是倫敦時裝周30週年紀念,McQueen就把服裝秀從巴黎一次性地帶回倫敦。再加上2006年後,英國又有一票新銳設計師如Christopher Kane、Jonathan Anderson撐起一片天,即使身兼其他品牌創意總監,仍把個人品牌留在倫敦。

在市場不夠力的景況下,能夠接連培養天才鬼才,英國時尚才能勉強維持地位,至少投射出的創意形象是正確而美好的。一旦英國脫離歐洲共同市場,英國新銳能見度變低,進入國際大牌的門檻變高,到時候,法國品牌Céline還願意應設計師Phoebe Philo要求把工作室從巴黎搬至倫敦嗎?

英國脫歐仍充滿不確定性,但英國時尚還未走到最慘淡的時刻。圖為今年6月Burberry為慶祝其產品工藝於旗艦店舉辦的活動。
英國脫歐仍充滿不確定性,但英國時尚還未走到最慘淡的時刻。圖為今年6月Burberry為慶祝其產品工藝於旗艦店舉辦的活動。

英國電商的寒冬

地理位置不便、時裝周地位飄搖,但英國的電商如NET-A-PORTER、ASOS、Topshop等,倒是發展得比其他國家都大都好。但脫歐後造成的匯率浮動與貿易緊縮,讓購物網站經營變得困難。過去英國與歐洲屬於共同市場,部分貿易不需課稅,脫歐之後,網站買貨時面臨的稅制,還得看之後如何與歐盟協商。就算稅制依舊,當英鎊持續貶值,購入貨物成本也會變高。

脫歐公投後,即使還未正式啟動脫歐,英鎊就已貶至1983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新低,導致Burberry、Mulberry、Jimmy Choo股價重挫,當天歐股蒸發的市值是英國時尚業年度貢獻的五倍之多。往好處看,英鎊貶值等於鼓勵外國遊客前來旅遊購物,不過這些即時發生的熱錢,多半只會進到已有口碑的大品牌口袋;但長期來說,英鎊貶值意味着許多強調英國製造的品牌,得花更多錢進口原料,製作成本變高,卻不一定能靠提高銷售額來彌補。

市場彌漫高度不確定性,內需與各種經濟行為緊縮、時尚人才散落⋯⋯這樣的英國時尚,或許得靠奇招才能制勝。

Burberry作為倫敦時裝周最主要的代表,從2011年直播服裝秀到秀後直接訂購,屢屢突破窠臼。2016年,Burberry想打破的是季節與時間。過去時尚產業的慣例是每年2月辦秀展示當年秋冬服裝,9月展示隔年春夏系列;而每一季服裝秀結束後,通常要等3個月到半年以上,才會量產面市,好迎合季節到來。

Burberry這次採取顛覆性作法,即將展示的春夏服裝竟然在9月秀前的3個月就已製作完成,各地分公司正默默忙著將新裝以私密解說會的方式讓少數編輯預覽、預約拍照,而在倫敦時間9月19日的服裝秀隔日,Burberry全球重要專賣店都會換上伸展台上的新裝,這就是時尚圈正在熱議的「See now, Buy now」,季節不重要,等待不需要,重要的是想不想要。

此舉讓心跳趨緩的英國時尚有了刺激,但我滿確定這是一步險棋,它讓時裝秀變成純粹直接的展示,好似只有購買才是一切,部分巴黎時尚人對此也嗤之以鼻,畢竟,這是一個夢之國度,所謂的精品需要時間醞釀,才會更有滋味。

英國脫歐,直到目前仍舊充滿着不確定性,但我們只能確定,英國時尚還未走到最慘淡的時刻。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