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中國官方發布了最新的《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下稱《綱要》),新華社指明其是「規範和指導未來1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按《綱要》要求,當局提出「做大做強中央主要新聞網站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等目標,並對網絡身份管理、網站域名備案、網絡輿論管理等提出進一步治理要求。
有記者提問,官方近日為何關停新浪、網易、搜狐等商業網站上多個原創新聞欄目,令人擔心網絡言論自由受到限制。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下稱網信辦)副主任莊榮文解釋,當局是在巡查中發現上述網站「沒有履行有關的管理規定」,所以要求整改;他接着指「因為這個問題不屬於今天發布會的主題範疇,所以不展開說了」。
新《綱要》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指出中國信息化發展存在「核心技術和設備受制於人」、「網絡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網絡空間法治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提出普及寬帶家庭、提高信息消費及電子商務交易金額、升級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增強國際競爭力及建設網絡強國等目標;並制定了加強前沿及核心技術研究;扶植企業及信息產業發展;加快構建海陸空及太空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信息化資源的利用水平;培養網路人才;深化國際合作等措施。
在「繁榮網路文化」方面,《綱要》提出要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遵循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做大做強中央主要新聞網站和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加快黨報黨刊、通訊社、電台電視台數字化改造和技術升級」。
在「網絡生態管理」方面,《綱要》提出要加強對網絡身份的管理,建立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民的信用評價體系;加強對網站域名和地址的管理,「確保登記備案信息真實準確」;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管理,「對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台進行管理」。
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共同理想,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價值觀,整天亂哄哄的,那就什麼事也辦不成。我國有13億多人,如果弄成那樣一個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國家利益。
在發布《綱要》的發布會上,網信辦副主任莊榮文一開場便提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今年4月19日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內容,是中國信息化發展的 「根本遵循(方向)」。習當時談到要「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包括要「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而自那之後,中國官方就頻繁出手管治媒體及網絡輿論。
5月4日,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及新聞審查部門對財經評論人士發出警告,要求他們不要對中國經濟發表與政府表態不一致的悲觀言論。
6月21日,網信辦召集相關官員及部分網站負責人開會,要求集中治理網絡跟帖中的「有害」評論。
6月28日,網信辦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要求 App 提供者對註冊用戶進行基於手機號碼等真實身份信息的認證,記錄用戶日誌信息並保存60日。
而在6月29日,擔任網信辦主任逾三年、被紐約時報稱為「中國互聯網守門人」的魯煒也突然去職,該職務由副主任徐麟接替。在2015年6月被調任至網信辦前,徐一直在上海市黨政機關任職,官至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有中國資深媒體從業者認為,商業網站的原創欄目被封,與徐麟「上台三把火」有關。
聲音
落實網絡身份管理制度,建立網絡誠信評價體系,健全網絡服務提供者和網民信用記錄,完善褒獎和懲戒機制。加強互聯網域名、地址等基礎資源管理,確保登記備案信息真實準確。強化網絡輿情管理,對所有從事新聞信息服務、具有媒體屬性和輿論動員功能的網絡傳播平台進行管理。
既要「引導輿論」,又要「反映民意」,說的時候沒發現哪裏不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