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體制分手,這些孩子在家「上學」

自學不是逃避的管道。自學是比在學校更辛苦的學習模式,要自學就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艾摩爾在自學生創作聯展期間擔任作品解說。
台灣

編按:今年3月間,僅僅10天,香港就有7位學生輕生;如果回溯到去年9月新學期,更是累積超過24件。壓垮他們人生的那根稻草,多數都和學業壓力有關。

事實上,學生課業壓力和年紀成正比,似乎是華人社會的「特色」。如果「圍牆」內的校園生活是不快、是恐懼、是苦澀不堪,甚至升學主義下的考試人生扼殺了學生對知識的追求和學習的自主,這些學生們能做些什麼?

自學,是台灣體制為不進學校的學生開的一扇門:26年前,另類學校――森林小學創辦,開啟台灣體制外教學實驗;2014年11月,「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從法規根本上保障了學生「自學」的權利。

自學生為什麼跳脫體制?自學的感受為何?端傳媒系列專文採訪3位高中自學生和1位家長,說出他們的故事,也分享安排孩子自學的經驗。

艾摩爾在自學生創作聯展期間擔任作品解說。
艾摩爾在自學生創作聯展期間擔任作品解說。

艾摩爾——我自學故我在

「……你們可以單單得用一句話,闖入我的世界,評價我的人生,然後再瀟灑得走開,而你可能連我名字怎麼寫都不知道。所以請你們閉嘴吧,謝謝。」

在暑氣蒸人的6月某個週六,台北最古老街道——迪化街上一幢歷史建築物2樓,4個自學生朗誦着這段由宋宛霖創作的詩文,拉開了「第一屆自學生藝術創作成果聯展」的序幕。

回顧這場與宋宛霖、簡冠盈、嚴昕3名自學生共同策劃的展覽,策展人艾摩爾告訴端傳媒記者,最初是因為她們3人看了「赤皮仔自學團」的學習成果發表會感覺很棒,於是萌生「我們高中自學生應該也來做點什麼吧」的想法,加上4個人都喜歡藝術,因此從半年前開始,他們憑着一股傻勁,決定共同合作舉辦一場藝術饗宴。

赤皮仔自學團

赤皮仔自學團位於新北市新店區花園新城社區內,成立於 2012年,走的是教育與社區結合的團體自學模式。根據赤皮仔自學團計劃主持人鄭婉琪臉書透露,赤皮仔已在之前決議,希望能在2017年找到台北市的國中合作,成為國中內的一個實驗教育團體。或者未來會組織一個運用台北市學習資源的自學團。

這次展覽最終徵到23位自學生作品,種類包括繪畫、雕塑、影像、文學、木工等等。對其他人來說,這場展覽辦得似乎有些青澀;但對艾摩爾而言,卻像是坐着哆啦A夢的時光機,把他帶回4年多前。那時他辦了人生第一場個展、前往美國唸書……。彷彿人生就這麼順理成章時,種種原因令他不得不來到台灣,意外成為一名自學生。

2014年8月,艾摩爾第一本詩畫集《種子》出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艾摩爾透過製本老師盧亭璇女兒的介紹,初次得知自學,並開始參加Last Friday(台灣自學家庭聯誼會)聚會,現在更成為主辦人。

19歲高二自學的艾摩爾,父親是巴基斯坦人,母親為台灣人,艾摩爾三個字就是從巴基斯坦語言烏爾都語翻譯而來。因父母在香港創業之故,小學前,艾摩爾經常往來台灣、香港、深圳,「我(幼兒園)畢業時可是拿了3本畢業證書。」

幼年生活奔波不定,艾摩爾談起雖不以為苦,但上小學後,艾摩爾一家定居在深圳,夾雜在國語、台語、烏爾都語、廣東話、英文間的語言混亂,以及繁簡體的讀寫問題,讓他相當心煩意亂。「當時還不知道是讀寫障礙,加上我小時候是比較敏感的小孩,所以很容易哭、難過和被刺激到。那時我就不太愛去學校了。」

為了幫艾摩爾融入學校生活和結交朋友,艾媽媽找了一間畫室讓艾摩爾學畫;就這樣一直到國中畢業前夕,他籌辦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場個展,主題便是「初」。與此同時,艾摩爾也確認自己對擠中考窄門、留在中國的體制內教育不感興趣,在一場留學分享會上,他無意間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在那個分享會上,覺得視野被打開了,才知道世界有這麼多很酷的學校。」艾摩爾後來順利申請上美國加州的愛德懷藝術學校(Idyllwild Arts Academy)就讀,「愛德懷是一個非常開放、多元,允許你修多於一個科系的地方。」回台兩年多,回憶起那間冬季會下雪的山中學校,艾摩爾的思緒有些飄散。

愛德懷一共有6個科系: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文字藝術、電影藝術、音樂藝術、綜合藝術,「我是主修視覺藝術,副修綜合藝術的服裝設計。念了兩年多,因為很多原因,包括家庭、學校、學費等等,就回到了台灣。」這所美國西岸唯一一所藝術高中學費不斐,不含機票、零用錢,一年要價7萬美金(約226萬新台幣)。

從幼兒園畢業後就未在台灣唸過書的艾摩爾,回來台灣自然沒有任何學籍。「不要說我學期中回台灣沒有學籍能念高中,當時我對台灣不熟悉、不認識任何人、不認識任何地方,那時住在30樓,我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坐在落地窗旁邊、看着外面發呆,一坐就是一整天。蠻低潮的……」艾摩爾眼神閃過一絲陰鬱說着。

在這樣茫茫毫無目標數月間,艾摩爾不斷聽到美國同學又做了什麼厲害的作品,「想想自己,就決定出一本書。」2014年8月,艾摩爾第一本詩畫集《種子》出版,「這本書出版之後,我開始比較積極面對生活。」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艾摩爾透過製本老師盧亭璇女兒的介紹,初次得知自學,並開始參加Last Friday(台灣自學家庭聯誼會)聚會,現在更成為主辦人。

自學無疑正適合沒有學籍和不喜歡體制內教育的艾摩爾。同年10月,他遞出申請並獲得通過,2015年2月開始,艾摩爾正式成為自學生,「自學可以上學期也可以下學期申請,反正修滿高中6個學期就好。」

1年多來,艾摩爾認為自己自學最大的問題是:計畫趕不上變化。以這1年為例,他說,計畫書上共列了8項:包括版畫、插畫、製本的視覺藝術;包括現代舞、皮拉提斯、芭蕾、重訓的表演藝術;包括城市學、老宅復生的空間藝術;包括中國歷史、現代藝術史的歷史;電影藝術;文學藝術;自己對外教授藝術與哲學和曼陀羅繪製;最後是運動等。但上述內容中,有因老師課沒開成無法按計畫進行,也有因辦了「自學生藝術創作成果聯展」新加入的活動展覽策劃;此外,今年4月,他也參與了差事劇團《幌馬車練習曲》演出等等。

每個人都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果確定要走自學這條路,就不要想能逃避考試、逃避在學校遇到的任何困難。

艾摩爾

就外界對自學生的傳統印象,艾摩爾無奈地說,一般人還是很沒安全感,「比如說,我說我不太想念大學,他們就會覺得這樣沒有畢業證書,那將來怎麼找工作,對考試或學歷看的很重。」這次他們為自學生聯展找場地時,「對方態度都很差,覺得我們要去鬧場一樣,看我們上課時間沒去學校,很想把我們趕走。」

除了計畫總是有變、外界認識偏差以外,艾摩爾更氣憤的是公務體系對自學生的態度不夠友好,「我們常被看成有問題才離開學校的學生。他們會覺得我們給他們添了工作,總是盡量簡單或用他們官威來壓我們。」

艾摩爾舉例,台北高中自學申請的承辦人只有一個,但流動率非常高,因此常對相關規定不瞭解,「我是學藝術的,所以並沒有9科都列學習計畫,結果承辦人就說因為沒有數理不能通過,後來我找了很多法案給他們看,過沒幾天我的核准就下來了。」(編按:9科是指台灣高中課程綱要裏規定的:綜合活動、語文、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生活、健康與體育、全民國防教育等必修學習領域。)

這次自學生們辦聯展,目的之一也是希望改變教育成果的呈現方式。根據目前台北市的作法,公部門會在期中進行訪視,訪視時會有兩名委員在現場,自學生除了以口述方式告訴他們這學期做的事情之外,期末也需要提交書面報告。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用嘴巴講,有些人害羞、有些人可能講不清楚;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寫字的,可是不代表他們畫畫、唱歌、烹飪、運動就很差。自學如果是崇尚多元、人性、自由的,那為什麼回到學歷檢驗或合法化這件事情上面,卻又被框架住?辦這個展覽,就是想創造更多元的成果展現方式。」

關於自學的費用問題,艾摩爾表示,台北市教育局每學期會補助自學生新台幣6千到3萬元不等(約1430港幣/185美元到7150港幣/926美元)。由於版畫要向楊忠銘、製本要向盧亭璇拜師學藝,歷史是向知名作家楊照學習等等,就他個人來說,補助款的確不夠用。但艾摩爾十分擔心他的個案會影響到有志自學的人,因此特別強調,「自學像戀愛一樣,是不能複製的。每一個人自學的狀況都非常不同,沒有辦法套用任何人的經費狀況,恐怕連參考的價值都很低。」

至於是否人人都適合自學?艾摩爾語重心長地說,自學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他以艾家4兄弟的情況為例說道,自己個性反骨,很清楚台灣既有的體制並不適合他,而且如果沒有自學,他就只是一個休學中、人生沒辦法向前走的高中生。大弟則是在體制內遊刃有餘的人,就算不看書也能考高分,明明考上建中不讀,選擇了師大附中。二弟在體制內很不愉快,但如果完全自學,恐怕會整個放鬆掉,不過就在7月初,二弟已經申請上了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才9歲的小弟,現階段在學校也過得非常開心。

艾摩爾以過來人的經驗提醒,每個人都該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如果確定要走自學這條路,就不要想能逃避考試、逃避在學校遇到的任何困難,「自學不是逃避的管道。自學是比在學校更辛苦的學習模式,要自學就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

郭力銘平時都靠電腦來學習寫程式,並參加過許多國際交流的活動,成為他的養分。
郭力銘平時都靠電腦來學習寫程式,並參加過許多國際交流的活動,成為他的養分。

郭力銘——擺脫束縛,要回學習自主權

一坐下,郭力銘立刻轉身從後背包中,拿出他的筆記型電腦;開機、輸入密碼、移動指尖找到檔案,準備就緒後,他腼腆地看着記者。問他電腦對他而言是什麼?郭力銘認真想了一會兒說:「如果沒有電腦跟網路,就不會有今天的我。」以人比擬,在他心中,電腦就像人的軀體,網路則是人的靈魂,缺一不可。

18歲的郭力銘就像他的星座——雙子座一般,給人的印象陽光、活力十足,特別是他對事物總懷抱着強烈的好奇心,對吸收新知識有無限的欲望。高一受邀到TEDx演講時,掛着耳麥的郭力銘在這場演說中,坦蕩直白地向大家宣告了自己的夢想:「我想要成為有影響力的設計師。」

是因為在體制教育下失敗才走上自學之路?郭力銘反駁了對自學生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他在學校的成績並不差,在同儕之間的人緣也很好。但體制內的填鴨式教育、絡繹不絕的考試,以及耗費太多時間在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目上,總讓他繽紛多彩的人生,籠罩着一朵烏雲。這位有雄心壯志的高中生,顯然需要有更多時間專注在實踐他的夢想。

「那時候每天回家,甚至因為過於疲憊,根本沒辦法認真讀書,更不要說有餘力去做一些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高一這年,在台北讀普通高中的郭力銘,不時會在課堂上打瞌睡,去學校也只是為了等吃飯、等放學,對學習沒有目標、毫無熱情,「那時只想把時間混完而已,」郭力銘有些難為情地笑了笑。

直到他從媽媽口中得知還有「自學」這條路。

「這或許才是適合我的學習型態,」抱著與《賈伯斯傳》中提及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Steven Jobs,喬布斯)辦理休學時想法——那一刻起,就不必上無聊的必修課,可以上我覺得有趣的課——一樣,郭力銘下定決定進行一場學習革命。「一開始我爸爸沒那麼支持,他覺得走好學校的路就好。但經過不斷討論,我爸媽也覺得萬一不好的話,學籍還在,總是可以重返校園的。」去年3月,郭力銘開始準備計畫書,6月遞件、7月通過,9月一切都不一樣了。

回想過去這1年的自學經驗,郭力銘斬釘截鐵地說:「比在學校更快樂、學習的東西更多,日子過得更充實。」掙脫了枷鎖、拿回學習自主權,郭力銘開始投入更多時間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上,忙得不可開交;其中一項就是網頁設計。

「去美國對我影響太大了,我變得更獨立,也更有充實自己的動力。會走上自學,美國經驗絕對是很重要的原因。」

郭力銘

早在小學三年級時,為了擁有一個酷炫的部落格,郭力銘便已有了自學精神,像是到Codecademy、youtube去看教學影片;而為了美化部落格,他開始鑽研布景主題幕後的程式碼,也因此接觸了CSS、HTML等撰寫網頁的語言。

「那時同學們都在迷《楓之谷》這些網路、手機遊戲,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興致不大,倒是把時間都拿來學寫網頁了。也沒有人逼我學,但我就是學得很快樂。」郭力銘說,這些自學都是透過實作,例如網站有東西跑不出來時,就去Google找辦法;不怕找不到,就怕你不找。

國中畢業後,郭力銘鼓起勇氣獨自飛往地球另一端,到美國去當交換學生10個月。那一年他成立了一個部落格——Philip的美國交換學年,專門記錄他在異國的酸甜苦辣,獲得許多訪客拜訪。「去美國對我影響太大了,我變得更獨立,也更有充實自己的動力。會走上自學,美國經驗絕對是很重要的原因。」

從美國看台灣教育,郭力銘很感慨地說,美國高中多是選修課,他就幫自己排了3D電腦動畫課、電影製作課等等,「在台灣,這些課我都不可能上的。」就連物理課的創意上法,也開啟郭力銘對教育不同的想像,「老師就帶我們去遊樂園搭雲霄飛車,並且要我們在口袋放加速度記錄儀,然後回來在課程上研究,雲霄飛車什麼時候加速度最大。但這種有趣的學習方式,台灣……」

因為想當設計師,郭力銘也注意到了教育部預計從107年開始,將程式設計列為必修課程。針對這點,他從自身經驗提出看法,「現在網路資源很多,有心想學程式設計、寫網頁,都可以上網學習,列選修比必修好,不然恐怕會失去興趣。」他舉例,「就像美術課應該要學畫畫,但高中可能『過度』考你『過多的』美術史,『真正創作卻很少』,如果程式設計也是這樣,肯定會蠻慘的。」

「如果自學只是想,可以有很多時間待在家裏,那樣的心態肯定學不到東西。」反之,如果懂得善用自學的機會,一定能讓生活積極又充實,尤其是網路資源俯拾皆是。

郭力銘

跳出體制,過去的同學們總有些羨慕,覺得自學生「沒考試、時間多、睡到飽」。對這樣的刻板印象,郭力銘不太在意,「自學後,我反而每天都很忙。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都要規劃好。」不過,從同學們身上看見過去自己的身影,他有些無奈、有些感慨,也有些為自己慶幸,「從某些角度來看,我確實比他們輕鬆,不用每天讀一堆東西只是為了隔天的考試。」

除了一般學科,究竟郭力銘都在忙些什麼?細數他自學這1年來的生活,不但熱衷參與不同單位舉辦的「模擬聯合國」、赴韓國參加「哈佛模擬國會」、去年8月也以唯一高中生身份參加台大黑客松。與此同時,郭力銘還創業成立數位機構PKGamma Digital Agency,為懸浮滑板購物網站The Hoverboard Guys和非營利組織The Munual兩個案子進行網頁開發與設計,把興趣升級為事業。

談起去年參加台大黑客松,郭力銘睜大了眼睛頻頻說:「收穫實在太大了,我今年一定要再參加。」想起那72小時挑燈夜戰腦力激盪,郭力銘還是興奮不已。透過臉書媒合,他與另外兩名大學生組團,利用政府的開放資料,設計出一款行人安全道路導航的手機APP。關於設計緣起,他說,「為降低婦幼被害風險,我們從政府資料能知道哪些地方犯罪率高,行人導航時,就可以盡量繞過這些地方。」

說到「模擬聯合國」,他更是如數家珍。郭力銘以Yale-NUS(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舉辦的YNC-AP MUN 2016為例說道:「那次我代表利比亞,當時有兩個議題,分別是『導彈防禦系統』與『小型武器與輕兵器的非法買賣問題』。」擔心這麼生硬的議題會嚇跑想參加的人,郭力銘笑着強調,「那時我參加的是屬於較高難度的委員會,不是所有『模擬聯合國』的議題都這麼可怕啦!」

這次經驗有哪些收穫?郭力銘印象最深的是,認識一群從緬甸去的代表們,「他們與我分享了許多關於緬甸的事情,讓我大開眼見;他們開放後,有了不少改變。」另外,此次在新加坡參加會議,他得突破自己的舒適圈與其他國家代表「磋商」,看到別人對議題掌握度那麼高,「真的很佩服他們怎麼能這麼厲害!」

要參與這麼多活動,郭力銘的自學支出情形如何?他坦言,這些會議一般報名費一場要5000元台幣(約1190港幣/150美元),若地點在國外則要旅費;線上學校(American School of Correspondence)每年約3萬元(約7150港幣/920美元);早前他曾上過一門程式設計要15000元(約3570港幣/460美元)。儘管郭力銘的自學花費不少,但他強調,「自學其實是可以不花很多錢的!」

馬上要升高三的郭力銘,雖然不需要過着天天「考、考、考」的生活,但他確實也在準備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ing)美國大學入學考試。1年後,他的目標是到美國去念資訊工程,大學畢業後,希望能前往矽谷工作,等累積足夠經驗後,願望是成立一間規模更大的公司,「以前我都是在學網頁設計,接下來上大學,我要花更多時間去學程式設計。」

以過來人的身份看自學這條路,郭力銘直言,「態度」決定一切。他說,自己和一些在體制內過得不快樂的自學生不同,他很清楚,離開學校是為了不浪費時間在考試和不感興趣的學科上,「如果自學只是想,可以有很多時間待在家裏,那樣的心態肯定學不到東西。」反之,如果懂得善用自學的機會,一定能讓生活積極又充實,尤其是網路資源俯拾皆是。

附錄:郭力銘的網路自學資源:

一般線上課程:
1. Coursera
2. edX
3. Khan Acadamy
4. Udacity
5. Baida Online

中文開放課程:
1. 網易公開課
2. 台大開放課程
3. 政大開放課程
4. 交大開放課程
5. 清大開放課程
6. 中央開放課程

學寫電腦程式:
1. Codecademy
2. CodeCombat

學習新語言:
1. Duolingo
2. Busuu

增廣新知見聞:
1. 官方中文 TED
2. 非官方中英文字幕 TED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