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藝術家苗穎:你以為她住紐約上海,其實她住在互聯網上

她是上海85後,你以為她在北京紐約上海,但她其實居住在互聯網上,她批判網絡也利用網絡,若你上網,她便是你的虛擬與你的現實之間,那個獨一無二的編輯⋯⋯

特約撰稿人 顧靈

刊登於 2016-07-13

我們同時生活在多個時間:16世紀、20世紀、1980年代、1990年代與新世紀並存。

我們同時生活在多個地點:洛杉磯,羅馬,堪培拉,上海,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其他城市。

我們同時可以是不同的人,男女老少,都可以是自己。

時空與身份的同時並存,既在網絡上,也在網絡下——網絡與現實互生,這就是當下的「真實」。此種真實中,藝術家的創作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一直都在變化。偕同人類有史以來經歷的種種技術與媒介轉變,藝術時而是鏡子,時而是預言,時而是編輯,時而是問號。

在這個系列裡,我們關注當下那些將網絡作為互生現實的國際藝術家們。從圖像生產,到影像剪輯,再到視覺消費,從網絡審查、言論自由,再到信息安全;期望他們的故事讓生活在網絡中的你,對自己、對網絡、對真實,都有新的看法

——作者

《內容覺醒》。
《內容覺醒》在沒頂畫廊(上海莫乾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7號樓4樓)展至7月17日。
《內容覺醒》。
《內容覺醒》在沒頂畫廊(上海莫乾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7號樓4樓)展至7月17日。
《內容覺醒》。
《內容覺醒》在沒頂畫廊(上海莫乾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7號樓4樓)展至7月17日。
《內容覺醒》。
《內容覺醒》在沒頂畫廊(上海莫乾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7號樓4樓)展至7月17日。

「內容覺醒」之後有兩個現實。在一個現實裏內容醒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內容離家出走;在另一個現實裏,內容醒在了現實前面,然後把現實搖醒。

苗穎

和許多前代藝術家不同,苗穎是居住在互聯網、局域網和她的智能手機上的——「如果這真的不是最好的時代,也要用這個壞時代的方式來告誡人們,而不是抱怨『這屆時代素質太差』」,她這樣提出對這個時代的態度。

這個我們生活其中的時代,信息與評論爆炸式鋪滿生活,旋即就被新內容取代。政治、品牌營銷和真人秀的3P已是常態,公投與選舉中暴露大量種族歧視與反人權的言論⋯⋯而數字科技與網絡媒介,這一度被視為平等共享的平台,也逐漸露出背後信息操控機器的可怖面目。

苗穎。
苗穎。

如何讓防火牆兩邊發生聯繫

十年前,也就是2006年,「後網絡」(after the Internet & Post-Internet)一詞首次由 藝術家 Marisa Olson 提出,同年,博客及 RSS 訂閱才開始在中國流行。2007年 iPhone 問世,而苗穎在中國創作了《盲區》,這是她所做的第一件與中國互聯網狀態直接相關的作品。

她針對網絡防火牆編寫了一套審查系統禁用詞彙的完整列表,方法是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全部詞條按拼音順序逐一輸入 Google.cn 搜索。這份耗時三個月才完成的列表,最後變成了一本敏感詞全被修正帶抹去的《現代漢語詞典》「修訂版」,並於2010年在美國首展。也是這一年,上海舉辦世博會,「谷歌中國」因網絡審查退出中國市場。此後,網絡審查、自我審查一直是苗穎創作中探討的議題之一。

出生於上海、求學紐約、如今生活在北京的苗穎,將翻越防火牆內外視作日常:「我自己中國互聯網和外國互聯網都會使用,所以我希望與兩者都發生關係。這才是自然的,因為這也是我每天在面對的東西。」除開創作,自喻「南方公園」動畫粉絲的苗穎也為數字文化網站 Rhizome 寫過有關彈幕等中國網絡文化的文章《我的腦洞又開了2厘米》。

也是2007年,上海舉辦世博會,「谷歌中國」因網絡審查退出中國市場。此後,網絡審查、自我審查一直是苗穎創作中探討的議題之一。

苗穎的作品對主流科技和意識,以及它們如何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時代有着強烈警覺。2007年,她以學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2009年碩士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弗萊德藝術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她的作品曾在柏林KW當代藝術中心(2016)、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2015)、OCAT上海館(2015)、廣州時代美術館(2015)、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15)、網絡(「錯位—新電子藝術雙年展」,2015)、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14)、奧地利林芝國家美術館(2011)、台北當代藝術館(2008)和上海美術館(2007)中展出。2016年,苗穎獲得「藝術8青年藝術家獎」提名,2015年獲「藝術新聞亞洲藝術貢獻獎」提名,並於同年入圍「第三屆華宇青年獎」。 2014年,她的作品被收錄於 NewHive,其後,題為「吉福島」的個展在上海視界藝術中心舉辦。

盲區。
《盲區》。

後網絡藝術家:網絡文化的參與者

與所謂「後印象」、「後現代」等新名詞的誕生相似,「後網絡」一方面是為了區別幾乎與網絡同時出現的「網絡藝術」(Net Art),另一方面也更新了人們對網絡文化的認識。

一開始,「網絡藝術」是指將網絡內容、網絡本身的特定媒介與語言作為素材加以創作,然而逐漸地,藝術家的角色不可能僅是旁觀者,只局限於學習和觀察網絡文化;而是藝術家親身置身網絡文化之中,在其中行動、表演,成為網絡文化的參與者。與此同時,網絡文化正在成為當代文化的一部分,人們自動、強迫性地將錄像、圖像、音樂等通過網絡傳播的媒介認定為增強版的「生活」,而網絡傳播也為這些媒介帶來語言、形式上的某種風格轉變。

藝術家親身置身網絡文化之中,在其中行動、表演,成為網絡文化的參與者。而苗穎對種種時代徵狀的警覺卻假輕鬆幽默的姿態表現在作品中:一種狡黠的同理心讓我們得以從某些新角度走近活躍於網絡中的當代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隨着社交網絡與移動設備的普及,網絡成了與現實互生的生活空間,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變為互聯網壟斷企業與政府的營利與管控渠道,關注度、粉絲量與營收成正比,而美國通過的新法令要求所有進入美國領土的人填寫其社交網絡賬號。

在虛擬現實技術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步步緊逼的當下,Web2.0時代內容生產從知識權威倒向每個網民,箇中欣喜正衰減為隱隱的悲鳴,而開啓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便利仍在繼續加重時代的病症。不過,身處這一切(包括網絡、電子軟件、數字技術等影響你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苗穎對種種時代徵狀的警覺卻假輕鬆幽默的姿態表現在作品中:一種狡黠的同理心讓我們得以從某些新角度走近活躍於網絡中的當代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在虛擬現實技術與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步步緊逼的當下,Web2.0時代內容生產從知識權威倒向每個網民,箇中欣喜正衰減為隱隱的悲鳴,而開啓手機就能隨時隨地進入另一個世界,這便利仍在繼續加重時代的病症。

軟件「傻瓜化」與無限可能的選擇

上海莫乾山路50號M50藝術園區裏的沒頂畫廊正在舉行苗穎個展《內容覺醒》。如果說杜尚把小便池拿進藝術展廳是打開現成品與觀念藝術的關鍵一步,那麼將網絡圖像做成實體擺進藝術展覽,則是為網絡延展到實體空間做了進一步確認。

一組用美圖秀秀 App 的「一鍵去霾」功能,將霧霾照片變成無霾照片的圖像掛在牆面上,背景中的科研場景與形似「getty image」的「fresh image」水印,應和着作品的標題:《清新的圖像》。而展覽標題「內容覺醒」亦是對 Photoshop 軟件中「Content Aware」功能(中文版Photoshop 中譯作「內容識別」,即軟件自動為圖片填充內容)的引申:畫廊入口處,五面「柱子」包裹着由「內容識別」功能生成的扭曲變形的圖像,立在大理石紋路的正方基座上。

這件作品題為《內容覺醒,意識的5根柱子:取回你思想,身體和未來的主權》,它模糊了展廳照片與效果圖的界限。原本電腦生成的圖片,放在空間中被拍照,又感覺只是一張圖片而已。如今藝術家在實體空間呈現作品時就要去考慮作品以圖片形式在網上呈現的效果。苗穎說:

「我特別選擇這張電腦生成的圖片的原因,是它代表了一種完美的幻想。因為現在幾乎沒有人在讀書了,更別說躺在草坪上讀書,旁邊放着一籃草莓,周圍還有蝴蝶在飛舞。這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是一種夢幻式的生活。這會促使你去想象,到底哪種人會用這張圖片作為桌面。」

如果說杜尚把小便池拿進藝術展廳是打開現成品與觀念藝術的關鍵一步,那麼將網絡圖像做成實體擺進藝術展覽,則是為網絡延展到實體空間做了進一步確認。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清新的圖像》。

「人們可能更一廂情願地相信是自己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自己。」「工具會在為你做出選擇的同時提供很多相似的選擇,在為你做出選擇後又讓你覺得是你的選擇。假裝一種在效率和自我表達中找到了平衡的錯覺。」

你確定不是工具在使用你嗎?

身為一名八五後,上海小囡苗穎的成長伴隨着信息技術的普及,小時候還得穿着鞋套踏進一塵不染的計算機機房,將 dos 界面當做異次元的入口;如今玩轉了各種視頻與修圖軟件和應用。她略帶滬語口音、不緊不慢地將這些工具的圖像處理功能所生成的視覺狀態稱作「方便美學」(Practical Aesthetic)。

「人們可能更一廂情願地相信是自己在使用工具,而不是工具在使用自己。」苗穎說,「我提出的『方便美學』表現在效率。工具將為你做出選擇,同時為了讓你在千篇一律的『一鍵功能』裏體現出『獨一無二』的存在感,工具會在為你做出選擇的同時提供很多相似的選擇,在為你做出選擇後又讓你覺得是你的選擇。假裝一種在效率和自我表達中找到了平衡的錯覺。」

旅美的求學經歷、異鄉的旅居生活,讓她更游刃於所謂的中外互聯網,及其背後的本土與全球混合的文化生活。

苗穎2007年從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畢業,張培力、耿建翌等中國媒體藝術的前輩人物在此教授錄像、網絡、動畫、聲音、互動裝置藝術、攝影等課程。離開上海求學的上海人一般性格都比較跳脫、獨立、要強,本科畢業後,苗穎考上了紐約州立大學阿爾弗萊德藝術設計學院電子綜合藝術專業的研究生。

旅美的求學經歷、異鄉的旅居生活,讓她更游刃於所謂的中外互聯網,及其背後的本土與全球混合的文化生活。回國後,她沒有選擇回到家鄉上海,而是毅然北漂去了彼時中國當代藝術的中心——北京。近來,北京、上海展覽頻頻的苗穎,也越加頻繁地往返於兩座城市;當然,如果你想聯繫她,最保險的地方還是在網絡上,毫不意外地、她是 Facebook 和 bilibili 的活躍用戶。

後網絡的破敗美學與品牌推廣

俗(有時甚至是醜)和酷(或者說潮),在苗穎看來就是一對雙胞胎。她經常套着一件網上淘來的印花T恤,也會去淘寶上找供應商製作她自己設計的單肩包;在路過一家掛滿山寨蘋果 logo 的電子維修店時莫名興奮,或低頭刷着手機傻笑。以現成照片與挪用圖像著稱的藝術家 John Baldessari ,在被問及觀念藝術到底是啥的時候回答道:「觀念藝術不是提出了什麼觀念的藝術,而是不斷質問以觀念身分出現的藝術本質。」

「在這經濟時代,藝術家不再直接創造圖像,而是成為了『編輯』,去整合網民為應和社交潮流及生存漩渦所製造的圖像。」

苗穎認為,在網絡上生產並發布內容的「超級素人們」,正在挑戰藝術家一貫佔據的所謂「審美高地」:「從某種角度來看,在這經濟時代,藝術家不再直接創造圖像,而是成為了『編輯』,去整合網民為應和社交潮流及生存漩渦所製造的圖像。」

「當下的藝術家將會更多地處理『關係』,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的關係進行『編輯』,藝術家需要在新的關係中調整工作方式,就像一個不斷自動對焦的鏡頭,而不是站在偶像的神壇上,自上而下地用佈道的方式傳播個人美學,畢竟連真偶像都去參加真人秀了。」

《#mybootleg》。
《#mybootleg》。
《#mybootleg》
《#mybootleg》

實時體驗別人的現實

真偶像 Justin Bieber 為 CK 拍攝的內衣廣告,在苗穎的作品《#mybootleg》中被亂塗亂抹,腰間還像偷運走私者那樣「綁了」好多 iPhone 手機。這張圖片殘敗地掛在拉網展架上,顯然是對光鮮的商業品牌圖像的反諷。

此種對品牌推廣的挪用,在由紐約新美術館(New Museum)委任 Lauren Cornell 策劃的《苗穎:親特網+》(www.chinternetplus.com)中得以充分施展。這是始於2012年的系列項目《第一眼:新藝術在線》(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的最新一期,作為新美術館的展覽計劃,該系列每月在線上展出特別委託的藝術家個人項目,往期藝術家包括 Amalia Ulman,Oliver Laric 和 Jon Rafman 等。

「我們看見的是濃縮的現實,隨着各種直播社交平台的風行,現實變得像電視頻道一樣可以切換,你可以實時體驗別人的現實。」

「互聯網+」(Internet Plus)是李克強於2015年提出的經濟戰略,旨在讓互聯網雲端、大批量數據處理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在中國經濟已然開始退步的當下,這一政策將電子科技與經濟發展綁在了一起;但終究,不過一句空洞的口號而已。苗穎為此做了一個網站,旨在「推廣」互聯網+戰略的山寨版:親特網+。Chinternet ,意即中國局域網,音譯成「親」,這立馬讓人想到淘寶體。

在作品親特網+中,人們打開網頁後,低俗 PPT 的展示方式就會映入他們的眼簾,圖片旋轉着飛入或淡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logo 中的彩環被替換成了「頁面等待加載」的放射漸變圖案。一圈平時手機聊天軟件界面中常見的貓、狗、明星、漫畫人物鼓掌表情包圍繞着中間永遠加載不出的毛主席像。整個下拉式的網頁從「我們的故事」講起,再到「我們的迷」、「我們的目標」、「我們的視野」,全篇都是從官方敘述改寫的乏味無聊卻引人發笑的說明文字。最後一章「我們的體驗」以一段10分多鐘的視頻《後彈幕時代,金錢化點讚及 Morgan Freeman 對現實的忠告》審視究竟何為現實:堆滿彈幕的殺馬特「舞王」(注:「殺馬特」是來自村鎮的城市移民,多屬20歲上下,有獨特的語言及形體特色,誇張髮型是他們的最明顯特點),來自鬥魚直播平台的吃老鼠直播,網紅拿着自拍器材自我介紹,還有《與摩根弗里曼一起穿越蟲洞》(2010)的磁性旁白。

苗穎說:「在這種現實、Reality 中,評論不僅取代了內容,更是現實服務於評論並聽從評論的指導。另一方面,我們看見的是濃縮的現實,隨着各種直播社交平台的風行,現實變得像電視頻道一樣可以切換,你可以實時體驗別人的現實。」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親特網加》。

如果最近你有機會經過上海人民公園南京西路的大門,你會看到一個彷彿從網絡空降到現實中的方盒子空間,它周圍包裹着重復羅馬柱與窗戶元素的多彩牆紙。這是苗穎與藝術家 aaajiao 在上海當代藝術館(MoCA)亭子空間雙個展的作品;步入空間,在外牆的內裏,則是同樣重復媚俗的電腦繪制的紅磚與鐵絲網圖案。這植入都會鬧市的雙面牆,給予了沉迷在網絡中的你我,一個既真實、又虛假的現實尺度。(苗穎與aaajiao雙個展《真空》在MoCA亭子(上海人民公園南京西路門口)展至7月24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