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斜槓青年代言人:無關成功失敗,Slash是一種生活態度

「斜槓青年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一個人有很多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擁有很多真正熱愛的東西。」

端傳媒記者 張妍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6-06-23

#斜槓青年

Susan Kuang是自由撰稿人也是第2身份和壹陸學園的創始人。
Susan Kuang是自由撰稿人也是第2身份和壹陸學園的創始人。

回憶過去六年的職場生活,Susan只能用「掙扎」兩個字來形容,「一方面我十分不喜歡『朝九晚五』和『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從小就被灌輸了『好好讀書,然後好好工作』的想法,認為替別人打工的上班生活是我們普通人的唯一選擇。」

Susan稱自己一直都是傳統教育體制裏「會考試的好學生」。她是80後,按部就班地在國內唸完了計算機專業學士和金融學碩士。赴美國修讀MBA課程之後,她曾經在美國俄勒岡州政府做數據分析員,2010年回國之後曾先後加入高朋(Groupon China)、麵包旅行(Breadtrip)等互聯網公司。然而,公司體制內的明確分工,使她被限定在有限的職能範圍之內,導致自己無法充分發揮才能。同時,她覺得「在一個每天被盯著要產出和數據的環境中,人的大腦根本無法有效地進行思考和創造。」

她閒不住,便在工作之外尋求自己的一片天地──利用業餘時間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美國工作時,她成立了一個名為「The Thinker Group」(譯:思想者小組)的論壇組織,定期舉辦與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相關的討論會。回國之後,她與朋友一起在北京創辦了名為「蘭溪沙龍」的女性社區。

「在業餘時間創建的組織沒有為我帶來任何經濟上的利益和回報,但我卻因此收穫到了金錢無法買到的『財富』:人脈、經驗和反思,」Susan說,這些無形資產是她最終擺脱公司束縛的重要資本。

2016年的春節之後,Susan正式開始為自己工作的生活。她獨立發行​​了兩本雜誌書《如果生活是一幅畫,你會如何創作》和《我的十個基本生活信念》,擁有近千名訂閲者;她創立了兩個教育品牌「第2身份」和「壹陸學園」,通過藝術、文化、靜修等豐富學員的業餘生活;她在北京教授來自美國百老匯的爵士舞蹈,還是健身課程CrossFit的一級教練。

脫離職場生活後,Susan Kuang開始為自己工作。
脫離職場生活後,Susan Kuang開始為自己工作。

「自主性是幸福感很重要的來源」

儘管這樣的生活並不比在公司上班輕鬆,但隨之而來的「快樂、充實和自我掌控感」是Susan過去從未感受過的。她不僅擁有了Slash生活方式,收入也在源源不斷地增加,「雖然這一切都在預料之中,但進展速度還是比我想像中快很多。」

她目前所有的項目都是通過一種「鬆散的、合作式的組織形式」來完成的──財務和技術是由外包公司完成,所有項目都採用合作分成的模式。 Susan沒有固定工作場所,幾乎所有工作都是通過遠程協作來完成。 「我們不需要管理,也不需要激勵,因為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工作。」

Susan通常這樣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早上九點至下午兩點為工作時間;完成工作後就會安排一些輕鬆點的內容,例如舞蹈練習和CrossFit訓練;晚上相對悠閒很多,例如和朋友吃飯、看電影或者在家畫畫。

而達成勞逸結合的基礎,是Susan的高度自律。她的工作計劃以月為單位,然後分配到每一週,再分配到每一天,並且會在前一天就計劃好第二天的工作,這樣當每一天開始時,都「不需要花時間想要做什麼,而是集中精力,以最高的效率完成這些工作」。

她也會根據身體發出的信號及時調整,比如累了去做個按摩,或者提前睡覺。遇到自己不願幹活的時候,她也會去看娛樂節目,或者逛商場,「如果大腦想休息、想偷懶,就由它去,因為我知道休息完之後,它又會重新回到積極的狀態。」

「自主性是幸福感很重要的來源,」Susan對端傳媒記者說,中國城市中之所以出現一定規模的斜槓青年,從深層次講還是源於他們「對於幸福的追求」。誰願意讓一份工作決定他的全部生活?當今的中國年輕人厭倦了由工作主導一切的上一輩的模具人生──個人的生活被牢牢捆綁在工作上,並隨著工作的節奏(例如升遷、加薪、福利)而發生改變。

這種觀點曾得到調查機構的佐證。根據調查機構AC尼爾森的研究報告,泛90後人群(指85後和90後)「樂觀積極,他們希望自己『獨特』和『獨立』。優越的生活條件和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眼光更加獨到、見識更廣,他們的自我表達往往不受載體的限制,並能夠很快付之於行動。」

「現在的時代,人們把自我的價值擺得越來越高,」Susan說。

「Uber司機/淘寶店主」不是斜槓青年,除非你真正熱愛開車和賣東西

「斜槓青年最重要的一點:不是一個人有很多種賺錢的方式,而是擁有很多真正熱愛的東西,」Susan強調。

Susan Kuang平時也是一名舞蹈教練利用業餘時間教百老匯爵士。
Susan Kuang平時也是一名舞蹈教練利用業餘時間教百老匯爵士。

端傳媒記者與Susan約見在她舞蹈課程合作夥伴的公寓。這間公寓位於北京三里屯,從寬敞的落地窗向外望去,繁華的都市景像一覽無餘。公寓裏有一塊寬大柔軟的地墊,專為練功準備,Susan一邊在墊上練著一字馬,一邊接受採訪。

「很多人對Slash有誤解。Slash不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結果。Slash其實是鼓勵大家去追求不同的東西,釋放自己的天性和潛能,不是完全與賺錢掛鈎的。你要是問我『Uber司機/淘寶店主』這種算不算Slash?我覺得不算,這只能叫做兼職,除非你真正熱愛開車和賣東西,」Susan說。

Susan稱自己並不是成長自富裕之家。父母是工薪階層,生活在湖南省的一個四線城市,她目前在北京租著房子,與很多年輕人一樣背負著在一線城市謀生的生活成本。在她的網絡文章《我的2016年計劃》當中,她寫道,自己的理想生活是「每週工作不超過40小時;經營一份小而美的事業;年收入50W,存30W;資產能夠按每年5%+增長;支持父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一個互相理解和支持的伴侶;每年能去海外遊學兩週到一個月」等等。但她覺得,斜槓青年算不上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而意味著一種生活態度──不再「被動地等待機會發生」。

生活在杭州的台灣籍互聯網觀察者胡采蘋認為,「斜槓青年」這個詞彙在兩岸擁有完全不同的語境。在台灣,可能是「速食店櫃枱/辦公室工讀生/五專生的斜槓青年」、「清潔隊員/回收業的斜槓中年」,又或是「以一份工作養家、同時在家庭內擔任母職的斜槓婦女」,「難以領悟存在於​​其疲憊工作中的微弱『解放』」。

「在台灣,公司內部的等級森嚴、看重年齡和資歷,對年輕人的把控非常嚴格。公司是不會允許全職員工做兼職的,如果你有一份副業,是不能讓上司知道的。如果有別的公司想要挖你跳槽,你根本不敢讓現在的公司知道。而且,一旦你離開一家公司,你很難再回來,」胡采蘋對比兩岸的情況分析,大陸年輕人正在享受社會急速變革帶來的衝擊,傳統頑固的公司規則不再是不可突破的。 「在大陸,兼幾份工、頻繁跳槽是非常常見的事情,大家都不以為意,你甚至可以把你的副業公開拿到公司裏來講。兩邊的社會氛圍和企業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其實塑造了年輕人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對工作和事業的看法。」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大陸年輕人在職場上享受到的自由度比台灣年輕人要多,」胡采蘋說。

大陸經濟騰飛的這些年,人們的思維正從禁錮走向開放。幾乎短短十年間,「後浪接前浪」的年輕人就完成了就職觀念的轉化:直到2000年代,大學畢業生們還在力爭「鐵飯碗」,期待經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國考」(指每年一度的國家公務員考試),躋身穩妥的公務員團隊,終生得體制庇佑;現在,一份體制內的工作早已不再是「金羊毛」,年輕人湧向世界500強、湧向企業,再湧向「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浪潮,儘管創業運動間泡沫滔天,但一種社會思潮一如投資人毛大慶在北京師範大學演講時所說:創業總比考公務員強;Slash生活,則是一部分年輕人們聽從內心,把多種愛好放進一個籃子的選擇。

Susan Kuang是CrossFit一級教練。
Susan Kuang是CrossFit一級教練。

「現在這個世界是什麼?過去的規則全都不適用。」

不過,大陸同樣對媒體「潮流化」斜槓青年這一概念存疑。在問答網站知乎上,很多用戶覺得,對於尚處在職業初期的年輕人,「斜槓就代表不專一」,給別人的感覺就是「濫情、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黃油、走還不會就學跑」。

一位署名為「佟海寶」的職業規劃師在知乎上發言指出,想做斜槓青年,最好如「商而優則仕,唱而優則演」,「第二領域的開闢的前提,是現有第一領域做得足夠出色。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拓寬視野、學習知識、練習技能」。

先做專家,再做全才──相當一部分人覺得這才是達到Slash生活方式的最優路徑。

Susan並不同意這種觀點,「現在這個世界是什麼?過去的規則全都不適用,」她樂觀地反駁道,「現在的世界是全新的!」

「你在一個行業待多少年,對你的專業技能其實沒有幫助的,」Susan舉例,她曾經舉辦過一次工作坊,邀請一位曾在大型互聯網公司任產品經理和市場經理的資深人士演講從商之道,卻發現這位資深人士所講的全部都是來自書本的理論。當Susan向他提出一些實際的問題時,卻發現「我不知道的,他也不知道;我想知道的,他也想知道。」

「你說你有多年的市場經驗,拿到今天的互聯網公司適用嗎?現在可不是靠經驗的時代,而是靠創造力、行動力。年輕人反倒比過去那些人更加具有優勢,因為他們快速學習、快速反應,他們的適應能力很強,不會被過去所謂的經驗和規則所束縛,」Susan說。

並且,「我們已經跨入了一個知識和創造力的時代,」Susan認為,「人才,已經超越了土地和資本……最終的價值創造靠的是那群能夠產生高品質內容和創造出真正有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的人。一類新的人群即將崛起,就是那些知識型和創造型的人才。」

在Susan眼裏,斜槓青年就有機會成為這樣的新人類。

在配合攝影師拍照之後,Susan脱下運動服,換上了高跟鞋和連衣裙,背上包,消失在三里屯的林立高樓之中。此刻,她似乎已擺脱了家長們所灌輸的宿命──「替別人打工的生活是普通人的唯一選擇」,世界之大,他們彷彿無所不能。

端傳媒在2016年6月初推出報導《專一職業過時了?他們說I am a SLASH!》,以中國大陸青年為例描寫SLASH現象,一度引發熱議。在這之後,感謝讀者汪彥成來信《成功的「斜槓青年」上了端傳媒,而失敗的人還在找下一份兼職?》,幫助我們打開解讀這個現象的另一角度。請繼續留意端傳媒以Slash為主題的系列報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