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香港悶熱燥動的下午,《端傳媒》記者致電身在北京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
胡錫進先停頓了約5、6秒,記者表明想要採訪,但還未及提起Lancôme事件,胡錫進隨即連珠炮發地回應說:「文章是我寫的,要表達的內容和觀點全都表達在文章內,我不會再作補充了,好嗎?」
6月4日早上,在胡錫進掌權下的《環球時報》,首先在微博炒起民意,「詢問」網民對法國護膚化妝品品牌Lancôme邀請「支持港毒」的香港女歌手何韻詩出席其品牌推廣活動有何意見。這「詢問」立即引起內地網民激烈反響。有網民留言說「⋯⋯要是這樣說啥以後不買了」、「堅決抵制港獨品牌」等。發帖一共有2646人留言、849個讚好。
翌日(6月5日)早上,法國品牌Lancôme在微博和臉書發聲明,指何韻詩並非品牌代言人。晚上Lancôme再發聲明宣佈,鑑於「有可能出現之安全因素」,決定取消何韻詩的音樂會。事件引起香港廣泛關注。何韻詩在6月6日晚上,以中文、英文和法文發表聲明,形容Lancôme「屈膝於霸凌之下」。雪球愈滾愈大,引起多個外國媒體報導,包括法新社、BBC、路透社、紐約時報等都有報導事件。
6月7日,《環球時報》再發表社評,胡錫進以《Lancôme(蘭蔻)因「佔中藝人」受牽連,誰之過?》為題,稱內地網民抵制何韻詩「完全是內地民間的自發行為」,又指藝人「想參與中國內地的市場並從中獲益,就別做危害中國國家利益的事,在境內境外都如此」。
文章是我寫的,要表達的內容和觀點全都表達在文章內,我不會再作補充了。
記者在電話中追問此社評激發進一步中港矛盾時,胡錫進語氣平靜說:「我要說的已經說過了,我不說了,好嗎?你可以看看我的文章理解一下。」
「侍候兩個老闆」的《環球時報》
胡錫進今年56歲,1982年於解放軍南京國際關係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傳媒工作。他在1996年出任《環球時報》副總編輯,至2005年擢升為總編輯。
自他擔任總編輯以來,《環球時報》不時出現激進的言論與社評,多次引起外界爭議。其中一次最為人所記得的是2010年,中國維權人士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環球時報》刊登文章呼籲設立「孔子和平獎」,抗衡諾貝爾和平獎,被內地網民指言論是「讓中國人汗顏的笑話」。
《環球時報》在中國發行量最多,證明我們是市場報紙,評論能反映民眾聲音
《環球時報》是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報章,外界一直用「善於揣摩上意」來形容胡錫進,胡錫進在2014年4月1日來港出席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時,在演辭中說,「《環球時報》在中國發行量最多,證明我們是市場報紙,評論能反映民眾聲音」。胡錫進在演講時强調他們不是官媒,不過「黨的利益代表人民利益,我們有政府和市場兩個老闆,『我把這兩個老闆侍候得都不錯』」,說罷他吃吃大笑。
「侍候兩個老闆」成為了胡錫進經營《環球時報》的主要基調,而這調子近年經常在香港挑起事端,引發境內外地區廣泛爭議,當中也觸及了香港人身份認同、雨傘運動、本土思潮等議題。
抹上官媒色彩,在香港屢挑爭議
2012年,香港政府計劃在9月新學年,在中、小學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當時社會有聲音質疑,國民教育是「洗腦」教育,盲目向下一代灌輸愛國觀念。同年7月29日,近十萬人參與反國民教育遊行,要求政府撤回科目。《環球時報》在遊行後三天8月1日發表社評,斥責香港反對市民「像是被英國殖民時代和西方意識形態『洗腦』了」,強調特區政府不會讓步,「國民教育爭議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中國的勝利』」。
評論引起香港社會批評。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指,《環球時報》以社評向特區政府施壓,侵犯了香港教育自主的精神。反國民教育學生組織「學民思潮」認為,《環球時報》的話恰恰驗證了香港人的憂慮,國民教育的確背負着政治任務。在環球社評的「助推」下,反國民教育運動隨後愈發激烈,及至9月7日,約12萬市民齊集政府總部抗議。政府最後在9月9日宣佈取消國民教育開展期。
2016年1月22日,《環球時報》社評批評本土電影《十年》。這套電影想像十年以後的香港,探討香港社會自由和人權等被侵蝕,受到社會關注。《環球時報》批評電影:「如果他們真的想『嚇住』香港公眾,在這座城市裏擴散焦慮,那麼這究竟會給香港帶來什麼,他們應當思考,香港公眾也應當思考。」
《十年》自2015年12月17日上映初期,僅少數電影院播放,上座率亦不算高。《環球時報》發表社評後,不少院線紛紛將電影下架,但《十年》反而引起社會更多討論,由院線進入社區放映,關注度不跌反升。2016年4月3日,《十年》更在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中榮獲最佳電影。它獲獎後,灣仔的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 電影院在4月12日到14日加開五場,門票全部售罄。直到現在,製作成本僅50萬的《十年》,票房已超過600萬。
及至今次Lancôme事件,香港社會反響最大。6月9日下午,位於銅鑼灣時代廣場的百貨公司連卡佛內,Lancôme的專櫃被鐵欄圍起,香港泛民政黨包括社民連、工黨、公民黨和香港眾志約50人遊行到專櫃,邊喊口號及手提標語寫着「Boycott(杯葛)」、「向大陸強權說不」等。
而事件近日亦鬧至法國,一名法國的退休女教師在網上發起聯署,呼籲「為香港言論自由杯葛Lancôme」,至6月13日已有超過8萬人聯署。
「寧左勿右」的默許
事件越鬧越大,引起香港市民強烈反感,香港親中建制派亦隨即與《環球時報》劃清界線。6月10日,建制派民建聯副主席周浩鼎說:「《環時》觀點未必代表中央立場,也見不到今次是中央指示而行,但因為《環時》具官媒色彩,會令市民誤以為是『阿爺』做事,挑起民間情緒。」
熟悉左報生態的時事評論員程翔接受《端傳媒》訪問時反駁周浩鼎說法。「《環球時報》若無中央高層首肯,根本不可能這樣做和不斷發放這樣的調子,當它發表一種言論時,也代表了中央默許。」他表示,《環球時報》的言論反映了中央黨內部分高層的「民族色彩」,同時亦為中央不方便開口說出來的言論放話,「所以它們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發放這種言論呀!」程翔說。
媒體發表過左言論時,頂多會被視為工作方法不恰當,最嚴重也只是要求他們注意一下。
今年2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北京主持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程翔指出,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對國內媒體鐵定了方針,就是全部都要跟從「黨的立場」。
而在此次座談會之前,內地「不成文」將傳媒大致分為兩類:黨直接辦報是黨報,這些媒體官方色彩濃厚,往往被視為「喉舌」;相反,市場化成分較高的報紙,如各地都市報,編採則相對自由。「不過此次座談會後,所有媒體『再也沒有分別』。」程翔嘆說。
他進一步指出,習近平管治作風強硬,對媒體的取態是「寧左勿右」,「媒體發表過左言論時,頂多會被視為工作方法不恰當,最嚴重也只是要求他們注意一下。但如果媒體發表右傾言論,這就是立場上出現了問題,後果可以非常不同。」
批評之後,再接再厲
事實上,《環球時報》過去曾兩次被批,都可以窺視中央對媒體一貫採取的「寧左勿右」態度。
5月13日,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中共中央網絡安任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網信辦)的通報,批評《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網」在4月25日,台灣總統蔡英文正式上任前推出民調。民調指稱有85%受訪內地市民支持以武力統一台灣,58%認為5年之內是最佳時機。「網信辦」的通報狠批民調「嚴重違反報導紀律」,並造成「不良政治後果」,要求《環球時報》在一個月內整改和「再教育」採編人員。
其實我們不用看他們看得這麼重,因為此事過去,又會有新的事件出現,但民間就要懂得反擊。
而胡錫進本人,亦在因與德國一個基金會合辦媒體論壇期間,擅自更改行程,與嘉賓前往波蘭,並在旅程中使用公款。2015年9月,人民日報編委會決定警告處分胡錫進,有關整改在2016年1月28日由中紀委確認,責令他做書面檢查,並向報社退回相關費用。
熟悉內地政治的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形容這些只是:「小懲而無大戒」。劉銳紹反問:「究竟有無換人呢?」他指出,只要言論「不觸及中央的痛處或敏感題材」,中央就不會「大戒」。劉銳紹又指,「其實我們不用看他們看得這麼重」,《環球時報》是一個非常懂得選擇北京喜好的媒體,「只是在北京眼中界線走得前一點。」
記者嘗試再在電話中追問胡錫進時,他說:「不說了,好嗎?好吧,再見!」胡錫進隨即掛線。
讀者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