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昨日刊出《單一職業過時了?他們說 I am a SLASH!》一文,揭示新時代青年勞動的特殊型態,存在更廣泛的跨領域兼職與「freelance」形式,並將「slash」(斜槓)此一指稱以豐富的人物故事引介至中文報導中,引發不少迴響與共鳴。特別有趣的是,在報導的敘事脈絡中,「斜槓」除了作為一描述性的概念,表示那些不再從事單一職業的青年之外,這一概念同時也是備受歌頌的,因為它代表了後工業時代的「社會進步」,「使得人類能夠擺脱『工業革命』帶來的非人性化限制和束縛,讓其天性得到釋放,回歸到人類本應屬於的狀態。」這同時也是一個缺憾:「斜槓」所可能隱含的那些(飽受批判的)經濟處境,在此反倒被其光環給湮沒了。
報導中的談法勢必引發困惑:如果斜槓所指涉的勞動型態(兼職、非固定聘僱)早已不是新鮮事,為什麼它突然成為這個時代的浪漫希望?更具體而言,斜槓青年都在寫歌和賣手工瓷器嗎?為什麼沒有人訪問速食店櫃檯/辦公室工讀生/五專生的斜槓青年、清潔隊員/回收業的斜槓中年,又或是以一份工作養家、同時在家庭內擔任母職的「斜槓婦女」?顯然超商大夜班和加油站員工都不是「斜槓青年」,或者即便是,也難以領悟存在於其疲憊工作中的微弱「解放」。
由此我們應該向「斜槓」置疑:當「斜槓勞動」滿地都是,卻偏偏只有插畫師、樂團主唱和線上英語教師會突然發現他們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斜槓青年,而其他人則在兼了兩份低薪工作後,每天下班累得像狗一樣,只想回到3坪的雅房耍廢、嗑微波食品和看韓劇──那我們真正應該探問的是,是怎樣的勞動市場體系和所得分配結構造就「斜槓」就業?不同階層領域的人如何面對他們的斜槓人生?這難道就是「後工業社會」的進步象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