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游靜:從《Carol》看「進步」平權的代價

電影無疑努力呈現小說的時代,但鮮有評論提及,電影如何更體現了,今天時代的面貌──保守至深的年代。

游靜:從《Carol》看「進步」平權的代價
過去四十年,全球同志平權運動如何重構了我們對(同性)欲望的接收與想像?當一些再現變得看似更容易的時候,什麼卻變成不再可能?
信讀不下去,她站起來,緩緩走至書桌前。是的,她明白卡露為什麼給她這封信。因為卡露愛孩子多於愛她。也因為這樣,那些律師可以要她就範,強迫她做他們要的。泰奈斯不可以想像卡露被強迫。但卡露自己明明白白的寫出來了。是投降,泰奈斯明白了,沒有任何以她作賭注的處境能逼使卡露這樣投降的。一剎間太澄澈的領悟,卡露只把自己的一部分給了她,突然間這個月來整個世界如一個龐大的謊言,裂開至幾近翻轉。一念,泰奈斯不相信這是真的。但事實擺在眼前,卡露選擇了孩子。她盯着桌上里察的信封,感到所有自己想跟他講但從未講的話,如體內潮水鼓動。

《鹽的代價》Patricia Highsmith/Claire Morgan

《鹽的代價》Patricia Highsmith/Claire Morgan



這段來自電影《卡露的情人》(Carol,台譯《因為愛你》)原著小說《鹽的代價》中二人分手時,卡露曾答應泰奈斯一星期後會回來找她,然後泰奈斯收到卡露的信,說為了奪回孩子,她答應律師不會再見泰奈斯。讀信後泰奈斯一個人開着車愈走愈遠,在陌生的城市找工作留下來,並沒有如卡露所願,立刻回到紐約見她。

小說寫於1948年,當時Patricia Highsmith剛完成首本小說《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後來被希治閣改編成電影),正在經歷憂鬱期。聖誕臨近,百貨公司招募售貨員,Highsmith需要錢看心理醫生,於是去玩具部當臨時工。相當「臨時」,她只幹了兩個半星期。

在人山人海的假日狂潮中,一個早上,一名穿貂皮大衣的中年金髮女人走進來,向她買了洋娃娃,付錢離去。這偶遇叫作者感到接近「暈眩」又「興奮」(見《鹽的代價》作者後記),她私自記下了顧客的姓名地址。當夜回家在筆記本上把《鹽的代價》整個故事寫出來,翌日醒來發現自己發高燒,得了天花。後來她特別去尋訪女人的房子,途中還要灌酒壯膽,在房子周遭守候但始終沒有再見到她。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