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我們應該說北京話、閩南話,客家話,英文還是日文呢?」在總統府內,李登輝朝陳舜臣走近,微笑問候。這一年5月,他正式接任總統,還稱不上握有權力,敵人仍然環伺,見到舊人不免欣喜,又感安心。他們之間有着共同的醫生好友何既明,還曾打算合夥開書店。
「還是講日文最容易溝通吧。」陳舜臣回答,他見着總統不時向隨行人員說明他們的對話,彷彿是個口譯。如此輕鬆的景況,過去難以想像,畢竟,將近半個世紀,受家庭背景影響,陳舜臣屢受駐日使館刁難,作品雖曾被翻譯,在報紙副刊上連載,但媒體上的訊息量之少,和他的名聲遠不相稱。直至1990年底,在何既明協助,與李登輝幕後支持下,終於踏上睽違41年的台灣土地,這也象徵一個時代的句點。
陳舜臣上次踏上台灣是1946年2月。和其他留日青年一樣,陳舜臣興奮又期待,當時的心情都記述在半自傳《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