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疗这行似乎没有人满意。医生不满意,因他们工作太累,收入太低,付出与所得差距甚远。病患不满意,他们感觉看病难,看病贵,挂个号得大排长龙,医生治疗技术跟服务态度普遍不佳。制药、卖药的也不满意,他们认为自己的药质优价廉,但不送礼或不给好处,药品就是卖不出去。最后,医病关系差,是很多人普遍的感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本文试图拉长历史脉络,从全球化的视野,来针对中国本土脉络进行分析。
新自由主义与分税制下的医改
1978年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散,几乎处于相同时间段。“政府介入与少愈好”、“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的新思维,也被接合于中国医疗改革的场域。1985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与“扩大医院自主权”。以“只给政策不给钱”为主导思想,和以“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为主要精神。在此状况下,地方财政对医院的补贴下降,而公立医院的诊疗收费却多年未能提高,所以医院必须想办法“创收”(创造收益)才能维系医院生存。
火上加油的是,1994年中国政府在财政上实行“分税制”,医院想办法创收的状况,更加变本加厉。1994年之前的中国国家财政体系,是透过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谈判,商定出上缴中央的金额,超过该额度的部分归地方财政。这种操作方式繁琐复杂;在90年代初,还一度造成严重的中央财政危机,甚至无法支付一些全国性项目,如粮食收购亏损补贴、跨区域的交通建设专案、国防专案等。更严重的是,一些经济发达区财力充足,形成诸侯势力,甚至在对于某些中央政策的执行,敢于跟北京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