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於日前過世的薩哈·哈帝(Zaha Hadid)引發建築界一片驚訝唏噓之聲,名列當代最知名的明星建築師之一,她一生留下許多經典作品,卻也伴隨不少爭議與批評,而這一切,都可從1970年代她初踏入建築界時,那股沉悶保守的氛圍說起。
薩哈·哈帝於1972年赴倫敦攻讀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當時建築界基本上依舊籠罩在以低價與量產解決大批社會住宅需求的思維裏,工業化製造與低廉快速性格瀰漫,建築師的個人思維與風格難以聲張。現代主義在半世紀發展下來的路徑,僅殘餘乏味的國際式樣(International Style),高度依賴功能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價值觀,如「形隨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等,幾乎綑綁了所有建築師的手腳,社會也因此普遍失卻對建築的關注及熱情。
這種現代建築幾乎是陷入困境的時代環境,就是薩哈·哈帝剛要步上建築師之路的背景。當時現代主義雖被歐陸大部分建築師奉為神明,但困局與質疑已然湧現,修正或改變勢不可免。對現代主義的逆襲,首先吹起進攻號角的則是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建築理論家范求利(Venturi, R),他在1966年由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出版了《建築的複雜與矛盾》(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書,強調建築對於歷史與現實連結的必要,重視建築設計對於符號及象徵的運用,更直接以「少即是無聊」(Less is a bore)的挑釁口號,挑戰已然有如圭臬的「少即是多」,直指現代主義本質裏過度理性與反歷史主義的弊病。這股對現代主義啟動批判的風潮,成功帶起以美國為首、爾後逐步影響全球的後現代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