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誰選立法會?

專訪:突然辭任的李慧琼,她有備而來嗎?

李慧琼突然辭任行政會議成員,外界猜測她部署參選特首,她的回應是——「不要讓市民覺得民建聯等於政府」。

端傳媒記者 趙燕婷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16-03-21

#立法會#香港

李慧琼在立法會大樓受訪,一邊拍照一邊稱讚攝影師挑選了好地方:「這個位置好,不會吹亂頭髮。」攝:盧翊銘/端傳媒
李慧琼在立法會大樓受訪,一邊拍照一邊稱讚攝影師挑選了好地方:「這個位置好,不會吹亂頭髮。」

3月17日早上,香港建制派第一大黨「民建聯」主席李慧琼獨自一人走到立法會會議廳外的記者採訪區,笑容滿面地拋出一個重磅消息:「我在星期二向行政長官遞交辭去行政會議成員的請求,已獲得行政長官接納。」

李慧琼這次辭任來得毫無預兆,就在她公布消息前的15分鐘,香港各大傳媒記者才剛剛收到她助理發出的相關採訪通知。

這一消息即引發各方熱議。外界普遍認為,李慧琼是為了避免民建聯被民望低迷的特區政府拖累,影響9月立法會選舉,以致突然「跳船」;亦有猜測認為,她此舉是為明年參加行政長官選舉而舖路,意在特首寶座。

一時流言蜚語,李慧琼貫徹她的淡定作風,公布消息3小時後,就在自己facebook專頁上曬出一張照片:她盤腿坐在河邊,望著遠方,配文道:「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智慧,行出破局之道。」

宣布辭職的第二天,李慧琼在立法會大樓接受端傳媒專訪。她穿上配合初春氣息的粉紫色西裝外套,一邊拍照一邊稱讚攝影師挑選了好地方:「這個位置好,不會吹亂頭髮。」

不擔任行政會議成員,相信對於民建聯的政策論述,以至民建聯的主場,會讓市民更清晰,不要讓市民覺得民建聯等於政府。

李慧琼

剛坐下,李慧琼就重申,去年4月接任民建聯主席後,已有辭任行政會議念頭:「首先,我很希望更集中處理議會工作,以及推動黨的發展。」

這是她面對各大傳媒的統一說法,不過不到一分鐘後,她開始說:「我個人傾向不擔任行政會議成員,相信對於民建聯的政策論述,以至民建聯的主場,會讓市民更清晰,不要讓市民覺得民建聯等於政府。」

在公開場合,李慧琼多次強調辭任不是為了與政府「割席」,但這次專訪一開場,她就點明要讓民建聯與現屆政府保持距離,一反常態。緊接著這個不一樣的開場白,她娓娓道來自己對當下香港政黨政治、行政立法關係、以及對行政長官的新看法。

李慧琼這個月剛滿42歲,作為民建聯歷史上最年輕的主席,她正暗自鋪陳著屬於她的「新政途」。

關於行政會議……

2012年7月,現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剛剛上任,就邀請李慧琼出任行政會議成員,其時她已經身兼三職—— 區議員、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李慧琼回憶說,特首是想透過委任政黨代表穩住立法會選票:「特首當然希望我們透過地區網絡接觸,將民意直接向政府反映,在立法會中做到『箍票』(穩定支持票數)的工作。」

香港行政會議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特首在作出重要決策、向立法會提交法案、制定附屬法規和解散立法會前,必須徵詢行政會議的意見。

縱觀世界,部分實行多黨制的國家,現屆執政黨會邀請議會中其他政黨,加入政府班子組成執政聯盟,以確保政府推出的政策能在議會通過。

未必每個特首都想分權...... 所以行政長官本人到底是否願意組織執政聯盟才是關鍵。

李慧琼

但李慧琼指出,並非有政黨代表加入行政會議,就能形成執政聯盟:「如果特首要與政黨結盟就要考慮更多,例如商務及經濟就邀請(商界背景政黨)『經民聯』,環境政策就接受『民主黨』,民政事務就民建聯的,不同政策要吸納不同政黨人士直接擔任政府官員。」

與政府組成執政聯盟,被視為香港發展政黨政治的第一步,然而,李慧琼認為今天的香港很難走到這一步。阻礙在哪裏?她毫不客氣地說:「未必每個特首都想分權,因為建立執政聯盟需要分權,你看現在行政長官都有自己屬意的班底,所以行政長官本人到底是否願意組織執政聯盟才是關鍵。」

《基本法》規定,香港行政長官不能有政黨背景。首任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改組行政會議,邀請時任民建聯主席曾鈺成及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加入,期望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吸納兩黨意見,到了政策提交立法會審議階段,能夠得到兩黨支持。

然而,2003年涉及國家安全的23條立法爭議打破了這個如意算盤,市民強烈反對立法,50萬人上街遊行,身兼立法會議員的田北俊隨即辭去行政會成員,執政聯盟隨之瓦解。

政黨是否願意與政府榮辱與共都是考慮,如果政府做很多讓市民拍手掌的事,加入執政聯盟應該就是好事,但現實困難在於政府施政不可能完美,亦不可能沒有問題。

李慧琼

現屆行政會議中,除了16名司官級官員外,還有14名非官守成員,李慧琼辭職後,民建聯另一名成員葉國謙獲委任,令行政會議內政黨代表維持3人,除葉國謙外,還有「經民聯」林健鋒及「新民黨」葉劉淑儀。

政黨代表加入,但執政聯盟一直未能成形。「政黨是否願意與政府榮辱與共都是考慮,如果政府做很多讓市民拍手掌的事,加入執政聯盟應該就是好事,但現實困難在於政府施政不可能完美,亦不可能沒有問題。」她微笑著說。

這時,一向慎言的李慧琼不忘補充:「中央對執政聯盟的取態是如何,我都不清楚。」

關於民建聯……

李慧琼於2004年加入民建聯,2015年4月接替譚耀宗擔任民建聯主席,被認為是黨內上升速度最快的政治新星。

她是黨內創黨元老曾鈺成的愛將,剛加入民建聯那年,已隨曾鈺成出選立法會九龍西地區直選,儘管未能贏得議席,但自此平步青雲,短短11年間晉升主席,成為香港第一大黨的女當家。

現時民建聯有13位立法會議員,其中最少4名「元老級」議員計劃退休,不再出選9月立法會選舉。新舊交替之間,李慧琼說未來半年會集中準備選舉:「如何打好選戰,我相信作為黨主席也責無旁貸。」

她進一步解釋說,卸下行政成員身份,目標之一是建立民建聯與政府的未來關係:「我跟官員說,不要以為民建聯成員好像必定較其他黨派更支持政府,請你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理說服所有持份者,我相信未來特區政府與我們民建聯成員的關係就是這樣。」

我們不是全部議題都支持特區政府,這個只是很多傳媒這樣去形容我們。

李慧琼

民建聯在議會中一直予人「保皇」形象,各種議題上都與政府保持「同一陣線」。記者以3月11日財委會審議高鐵撥款為例,部份建制派成員,其中包括4名民建聯議員,不論表決贊成和反對議案時都舉起手,被外界批評為「舉手機器」。

一直微笑的李慧琼有點激動,回應道:「第一,我們不是全部議題都支持特區政府,這個只是很多傳媒這樣去形容我們,第二,令到整個高鐵表決程序混亂的始作俑者,一定不是我們,如果你只以一點,指民建聯成員的表現令到整個表決很不理想,我覺得很不公平。」

記者追問民建聯反對政府議案的例子,李慧琼想了一會:「堆填區,堆填區第一次推進我們沒有支持將軍澳擴建堆填區……還有更多的,遲些找到的話我再給你。」

李慧琼。攝:盧翊銘/端傳媒
李慧琼。

關於特首寶座……

2月28日立法會新界東補選中,代表民建聯出選的副主席周浩鼎出席選舉論壇時,多次被問到他及民建聯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特首,他都沒有正面回應。

「其實從來無迴避這個問題,我跟Holden(周浩鼎)討論時,我也鼓勵他大膽一點回答。我在兼任行政會議成員期間,也很直接地回答我們是否支持行政長官連任,這個其實是無需逃避的問題。」李慧琼一臉自信,更主動邀請記者提問:「你現時要我回答,我也可以再回答。」

記者隨即追問:「那你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李慧琼卻又繞了一圈:「其實現時太早討論這個問題,事實是行政長官本人以至其他疑似候選人,都沒有人正式說過要參選。作為負責任的政黨,作為一個負責任的選委,現時我覺得真的不合適去決定是否支持梁振英先生連任,也真的很看有誰參選,如果公民黨梁家傑對梁振英,我很難支持梁家傑,但如果我們民建聯有候選人能夠出來參選,從政治倫理上,我支持民建聯候選人也合情合理。」

大家可以去評論每個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坦白說,沒有一個人完美,只不過今天舞台上的人叫做梁振英,我都看到他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

李慧琼

李慧琼不直接回應是否支持梁振英連任,卻大方評價特首:「當然大家可以去評論每個人做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坦白說,沒有一個人完美,只不過今天舞台上的人叫做梁振英,我都看到他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你對他的工作有滿意有不滿意的地方,將來可能有第二個,我相信都同樣會有問題,包括你自己有一天有條件升任這個位置,不論是誰,我想都會有很多問題未處理到,這個世界不會沒有問題。」

繞圈又繞圈,再繞回政圈,近日圈內圈外都在熱議她的辭任是否為明年出選特首而做準備,她斷然否認考慮參選:「現時做行政長官,哪怕他是誰,我都不覺得他會很好受,開玩笑說,過去他(梁振英)的聲名以至人緣,在不同社會崗位都頗好,但當上行政長官後突然變得很差,成為大家針對的目標。」

似乎現時數任特首,都沒有哪個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李慧琼

她大笑着說:「似乎現時數任特首,都沒有哪個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李慧琼又說,她暫時未見到民建聯黨內,有願意在現階段公開參選特首意向而又有能力的人:「願意參選的人要有很大勇氣,『無得迫』(不能強迫),也要他願意才可以。民建聯當然以培養有條件參與行政長官選舉的人才為最終目標,但何時培養到一個又願意參選,社會又不會說你不自量力的,這個真的要看天時、地利、人和。」

訪問到了尾聲,記者準備離開,李慧琼突然走出房間,拍拍記者,補充說:「我想到了,還有樓市『辣招』,我們也沒有支持政府。」「辣招」是梁振英政府穩定樓市的措施,透過增加買樓稅項及收緊按揭貸款,減低買樓需求。

記者後來翻查資料,2014年政府提出「辣招」草案民建聯是投支持票的,草案成功通過;後來民主黨提出修訂,民建聯支持了這項修訂,被認為是「倒戈」。

「我們也沒有支持政府。」離開立法會大樓後,記者反覆想起李慧琼強調的話,這位政壇新星的確有備而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