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2016中國兩會

在兩會,中國財長如何談論財政政策與改革

刊登於 2016-03-07

#2016中國兩會#中國大陸

2016年3月7日,北京,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召開的「財政工作與財税改革」記者會。攝:Jason Lee/REUTERS
2016年3月7日,北京,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召開的「財政工作與財税改革」記者會。

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6.5%到7%之間後,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也於3月7日召開的「財政工作與財税改革」記者會上,對多項備受關注的財政議題進行了回應。他表示,政府要適度增加槓桿以確保經濟高增長、個税改革方案今年將提交人大審議、營業税改為增值税的工作今年將完成。

政府要適度加槓桿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預計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達到3%,首次觸碰「3%國際警戒線」水平,預計財政赤字規模也創下1949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對此,樓繼偉表示「擴大赤字就是政府的升槓桿」,「社會去槓桿的時候,政府適度要加槓桿……經濟恢復為更好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政府怎麼降槓桿。」他認為,中國政府的債務率約為40%,中央政府債務「只有11萬億左右」,仍有發揮的餘地,如果債務都是顯性的就不必擔心。

在地方財政方面,隨着今年約5萬億的地方債務到期,中央政府可能還將核准一部分債務置換額度。不過他也提出了兩個需注意的問題:一是地方政府代償政府負債的比例可能擴大,應有所控制;二是要防止利用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等方式變相發債。

個税改革方案今年將提交人大審議

個税改革方案一直頗受關注,樓繼偉表示,個税改革方案已提交國務院,今年內將會把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税税法方案提交全國人大審議。

中國現行的個税制度採取分類計徵,按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等11個徵税項目。工資薪金項目免徵額(即起徵點)曾分別在2006、2008年、2011年三次上調,但近四年來未有變動。

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時,就已經提出要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税制,但遲遲未有實現,樓繼偉解釋稱,這是因為需要的信息系統涉及較為複雜,需要個人收入和財產的信息系統,也需要修改相應的税收徵管法。「這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城市和小城市的費用標準不太一樣,税法也不能說大城市多點,小城市少點,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他透露,去年財政部、國税總局和有關部門討論了個税改革的方案,目前方案已經報國務院,做法是要分步到位,會根據條件由簡入繁,先完成一些簡單的部分,隨着信息系統、徵管條件、接受程度再進行逐步完善。

「營改增」税制改革今年要完成

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李克強曾提出力爭完成「營改增」(營業税改為增值税),但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類服務業四個行業最終未完成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李克強再次提出此事,宣布5月1日全面實施「營改增」。

對此,財政部長樓繼偉表示,税制改革總的比原來預計稍微慢了一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力爭」二字,則是「任務鞭策」。他同時解釋了去年沒有完成的原因,是由於情況太複雜和去年財政收入情況不太好。

營改增以後,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都會減少。對地方來講,營業税是其主體税種,而增值税是中央和地方分享税,相對中央收入,地方收入會減少的更多。樓繼偉稱,在維持中央和地方總財力分配格局不變的情況下,將安排過渡性的中央地方收入劃分辦法,解決地方收入減少的問題。

樓繼偉認為,各項財税改革過程中,大家的觀念還需轉換;此外,舊的思想觀念、利益藩籬也是乾擾改革實施的阻礙。改革推進「要啃硬骨頭」,還要增強各方面的協調。

對於中央和地方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的改革,樓繼偉表示,財政部可以做一些頂層設計,但涉及國家治理,不是財政部一家能夠解決,需要大家合力,並且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3.2 萬億
2015年,中國財政部向地方下達置換債券額度高達3.2萬億。

聲音

財税改革進展緩慢並非近年來的問題,而是從1994年份税制改革以來所暴露的重要現象,那為何當前要更加重視財税改革呢?從中央與地方財政體制來看,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倒逼當前財税改革加速推進。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界經濟室副主任陳建奇

他們正在尋找平衡。現在的態度是,「沒錯,我們會搞一些財政刺激,但我們也將記住,我們已經有大量債務」。

東方證券(Orient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邵宇

財政赤字

財政赤字是指一國政府在每一財政年度開始之初,總會制定一個當年的財政預算方案,若實際執行結果收入大於支出,為財政贏餘,支出大於收入的經濟現象,就叫作財政赤字。理論上說,財政收支平衡是財政的最佳情況,在現實中就是財政收支相抵或略有節餘。但在現實中,國家經常需要大量的財富解決大批的問題,會出現入不敷出的局面。這是現在財政赤字不可避免的一個原因。一國之所以會出現財政赤字,有許多原因。有的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而降低税率或增加政府支出,有的則因為政府管理不當,引起大量的逃税或過分浪費。(資料來自MBA智庫百科)

來源:財新網路透社金融時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