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兒童新聞

看香港的猴子如何與人鬥法

終於來到所有孩子的生肖年了——嗯,你們不是常常被大人說成猴崽子嗎?你們有爸爸媽媽帶去遊樂場,可知道猴子最喜歡的玩耍地是哪裏?  

特約撰稿人:朱漢強    

刊登於 2016-02-17

#兒童新聞

插圖:Nana Ellis

小朋友該不會對猴子陌生——譬如香港的金山郊野公園和城門郊野公園等,就常常有猴子身影。牠們活潑、好奇心強,也像人類小朋友那樣,帶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煩惱。這個嘛,漁農自然護理署的職員最清楚。

停泊在郊野工作站前的漁護署車輛,是猴子眼中的大玩具。如果猴兒只把撞風玻璃當滑梯來溜已經很客氣了,牠們有時看上繞在車窗邊沿的膠帶,有時又看上車身旁邊長長的天線——「哇,無論怎樣左拉右扯,這些東西都會歸回原位的嗎?!」

我們不懂猴子話,無從得知牠們是不是都這樣想,但漁護署職員卻實在苦惱,因為很多時候,瘋玩的結局都是毀掉了車子。  

職員嘗試嚇跑這些搗蛋鬼,只是這邊廂趕走了,那邊廂又跑回來,反正猴兒精力旺盛,時間也多的是。曾經有漁護署職員靈機一觸,把玩具蛇丟到車頂嚇退猴子,只是啊,猴子不愧是人類遠親,沒多久便識破把戲,還賺得一條玩具蛇呢!  

郊野垃圾桶是人猴大戰的另一個戰場。很多遊人以為,把垃圾扔入桶子就算有公德心,但猴子才不管——垃圾桶對牠們來說是「士多」(編者注:store,小商店),可以伸手進去掏寶,又可以整個打翻開大食會,有些膽大包天的猴子還乾脆跳進孔口較深的桶子內大吃大喝。

前不久,漁護署請香港理工大學出馬,設計有旋轉葉門的桶口,以及擁有兩重關卡的桶子,據說尚未被猴子找出破綻——不過只能說暫時啦。  

後來漁護署又請生產力促進局幫忙,設計特製大鐵籠來捕捉猴子。它的成功關鍵叫「耐性」——先在籠外放食物,慢慢取得猴子信任,再把食物移放到籠門前,後來又移到籠子中央。

待幾隻猴子吃得腸滿肚肥,惹得其他猴群一湧而上開大餐時,職員趕緊關上籠門。據說這招曾經成功抓到四、五十隻猴子。  

這過程動輒要花一兩個星期,而且籠子一旦完成任務,便要調配到新地方才有效。至於被捕猴兒的下場如何?孩子們不用擔心牠們的性命,因為獸醫只會為牠們進行絕育手術,令牠們不能再生小寶寶,以避免猴子數目增長得太快。

不過,最會生寶寶的猴子首領通常不上當,所以我們在春天遊郊野公園,還是常常見到漫山的小猴兒寶寶你追我逐耍頑皮,好不熱鬧。

其實猴子無罪,只怪香港的郊野與城市挨得近,人們非法餵養,又遺留大量垃圾,令猴子數量不成比例地增加,也改變了牠們在大自然覓食的習性。

如果想與猴兒和諧共處,從猴年開始,我們為人猴之間畫條界線——對活潑的猴兒只觀不餵(當然也不要欺負牠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  

究竟獼猴是怎樣住進香港郊野公園的?

其中一個說法,原來跟我們的水塘有關。1913年,九龍水塘建成後,人們在附近發現有號稱「香港四大毒草」之一的馬錢小灌木。因為擔心果子掉入食水釋放毒素,有人想到一個法子——找愛吃馬錢的獼猴來幫忙﹗自此,獼猴在水塘一帶開枝散葉,長成一個個盤據山林的群族。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