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月19日至23日分別對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3個中東國家進行了國是訪問,並於24日回到北京,結束了2016年首次外訪之旅。這也是習近平上台3年來首次訪問中東,分析認為,其目的是尋求能源、出口市場和經濟協定,並與中東地區建立更緊密的政治、外交和軍事合作關係。
習近平此行在阿拉伯國家聯盟(下稱「阿盟」)總部宣布,為「促進中東工業化進程」,中國將聯同阿拉伯國家設立150億美元「中東工業化專項貸款」及100億美元商業性貸款;提供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同阿聯酋、卡塔爾設立200億美元共同投資基金。
他還宣布向巴勒斯坦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無償援助,向敘利亞、約旦、黎巴嫩、利比亞和也門提供2.3億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向中東地區提供3億美元援助以「加強維護穩定能力建設」。
習近平在阿盟總部的演講中稱,「我們在中東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大家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並為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凝聚共識」。他強調,「恐怖主義不分國界」,「反恐不能搞雙重標準」。
我們要抓住未來5年的關鍵時期共建「一帶一路」,確立和平、創新、引領、治理、交融的行動理念,做中東和平的建設者、中東發展的推動者、中東工業化的助推者、中東穩定的支持者、中東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
與沙特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沙特是中國最大的石油供應國,佔中國石油進口的六分之一;中國也於2013年首次成為沙特第一大貿易夥伴。
19日,習近平與沙特國王薩勒曼共同宣布建立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同意建立兩國高級別委員會,以指導和協調雙方各領域合作;20日,兩人共同參加中沙延布煉廠投產啟動儀式,該項目是中國在沙特的最大投資項目。
與埃及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習近平於21日來到本次中東之行第二站埃及,同埃及總統塞西舉行會談,會見埃及議長阿里、阿盟祕書長阿拉比,並在阿盟總部發表題為《共同開創中阿關係的美好未來》的演講。
中埃兩國簽署了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五年實施綱要》,涉及雙方的政治經貿、軍事和安全、能源油氣產業合作等10大項目。
與伊朗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習近平是國際社會於1月16日解除針對伊朗的制裁後,首位到訪德黑蘭的國際重要領導人,也是14年來首位到訪的中國最高領導人。
23日,中伊兩國共同宣布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簽署了包括能源、電訊等領域的17項協議,包括中國在伊朗南部修建兩座核電站以及伊朗長期向中國輸送石油,雙方還表示有意將雙邊年度貿易額從目前約500億美元提高至6000億美元。
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本次會談在伊朗履行核協議之後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義,標誌着中伊兩國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紀元」,他表示伊朗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則強調兩國在現實中沒有「根本矛盾」,並「歡迎伊朗以嶄新姿態出現在地區和國際舞台」。
同日,習近平還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舉行會晤。哈梅內伊呼籲兩國在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他稱「伊朗是地區內能源方面最可靠的國家」,因為其「能源政策永遠不會受外國人的影響」。他還表示美國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並不誠實」,伊朗「從來不信任西方」,因此希望和中國進行更多合作。
聲音
如果「一帶一路」這麼好,沿途的國家為啥不自己搶着修加油站和便利店呢?難不成我們搞一婚禮客人還都是買來的演員?
中國的戰略在更大程度上關乎保持制衡,而非支持任何一方或者干涉該地區的複雜政治。他們需要伊朗,以免對沙特過度依賴,而他們也需要沙特,以免對伊朗過度依賴。關鍵是分散風險。這不是挑選贏家的問題,而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體現。
中國是唯一一個和所有中東國家都保持牢固關係的大國,而中國也熱衷於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大國的形象。中國不太可能會成為協助解決區域爭端的老實中間人,例如現在沙特和伊朗之間的風波。自從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推行改革以來,中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都是尋求經濟合作,以推動國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