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置業、教育、移民、保健……霧霾改變了中國人的哪些選擇?

霧霾也許會在未來20年成為中國很多城市的「新常態」空氣狀況。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將「逃離」作為一個選項,而那些無法逃離的人,採取更加現實的考量和對策。

端傳媒記者 張妍 發自北京、天津

刊登於 2016-01-20

#空氣污染

2015年12月9日,北京,兩名女遊客遊覽天安門u001b廣場時戴上口罩。攝:Kevin Frayer/GETTY
2015年12月9日,北京,兩名女遊客遊覽天安門廣場時戴上口罩。

接連不斷的霧霾,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考慮並調整未來生活的方向。

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將「逃離」作為一個選項。近兩年,有人成為「環境移民」,離開故土,移民海外;有的人在海南島、雲南省甚至韓國的濟州島、泰國的清邁購買房產,擁有自己的第二居所。

很難有完全的數據證明,這樣的置業選擇在多大程度上直接與霧霾相關。但污染空氣污濁的城市不宜居,也自然不會再成為以「享受生活」為目標而投資的中產階級置業者的購房目的地,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些無法逃離的人,採取更加現實的考量和對策。他們的辦公室、卧室、餐廳、瑜伽館、健身課室甚至私人汽車裏,都添置了一件必備物品——空氣淨化器;他們佩戴從每日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外國品牌口罩,日日丟棄、換新。

個體對抗霧霾的辦法很多,也很貴。有更多的人忽視了霾,為了生計日日夜夜暴露在霾中,穿梭往來,比如快遞員、送餐員、清潔工人、出租車司機……

霧霾之下的中國人並不平等。本是一件「同呼吸、共患難」的事,卻因社會階層的日逾分化、隔絕而變得不同。

富人孩子的學校裝上空氣淨化器

當乾淨的空氣成為奢侈品,中高收入群體有能力付出更高的成本,享有更多的機會和概率,防禦PM2.5的侵襲。

例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投資500萬美元,興建了兩個巨大的「圓頂帳篷」運動館,並設置空氣過濾系統。這樣,學生可以在館內活動,無需擔心室外污染。隨後,北京的樂成國際學校、哈羅英國學校等國際學校陸續效仿,斥資在空氣淨化方面投入硬件設備。這些國際學校的學費在10萬至20萬元/年不等。

如柏悅酒店等五星級飯店,紛紛在客房內提供高檔的空氣淨化設備。

從2013年開始,有外資企業向駐中國的外國員工提供空氣污染津貼。而此類企業的中國員工卻並不能享受到這些待遇。

2015年12月8日,北京,一名女童在嚴重霧霾下戴u001bu001b口罩上街。攝:Kevin Frayer/GETTY
2015年12月8日,北京,一名女童在嚴重霧霾下戴口罩上街。

窮人的孩子戴着口罩,面對疾病威脅

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China Daily)曾發表報導《北京空氣質量有望在2030年達標》,稱北京地區PM2.5指數降到「國際公認的安全水平」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這意味着目前在北京生活的孩子們,整個成長過程中都要被迫呼吸骯髒的空氣。」一位5歲孩子的北京母親告訴端傳媒記者。

這些孩子可能要為空氣污染造成的傷害付出更多的成本,例如去醫院就醫、吃藥,例如無法在戶外進行充足的體育運動,甚至一年當中自在享受陽光的時間並不多。

保險公司從中發現了商機。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人保」)曾一度向北京居民出售「空氣污染健康保險」,保期一年,如果空氣質量指數連續五天超過300,可獲1800元賠償。儘管保險發售的第一週就售出了約3000份,但是不久後,因為擅自更改保險條款,觸犯《保險法》,人保被保監會罰款。

賣掉北方的房子,到三亞、大理去

中國導演賈樟柯說,他因為霧霾,「下決心搬離北京」。

三亞、大理、廈門,以及泰國的清邁、韓國的濟州島、新加坡……都成為飽受霧霾之苦的中國人的嚮往之地。

儘管尚無直接的統計數據支持,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北方的霧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房地產市場的格局。

根據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的統計,北京、浙江、上海、山西、東北等已經成為海南省房地產的主要客源地。外來的旺盛需求帶動了海南房價攀升。「搜房網」的數字顯示,僅2015年第三季度,海南商品房網籤(指交易雙方簽訂合同後,到房地產相關部門進行備案,並公布在網上)就超過兩萬套,目前三亞市的新樓盤單價已超過每平米2萬元人民幣。

空氣清晰、環境優美,這都是顯而易見的吸引力。

精英人士的腳步加速,到北美、澳洲去

移民中介的廣告越打越響。除去社會制度、人文和教育環境、社會保障制度等常見的移民決策考量之外,自然環境的健康和優美,「沒有霧霾」也成為中國越來越多中國人近兩年在談論移民動力時,脱口而出的選項。

據福布斯統計,截止到2015年,中國大眾富裕階層人數達到1528.2萬人。為了逃離空氣污染,這些人正在推動中國新一波的移民潮流。

胡潤研究機構在2014年的一份調查表明,64%的中國富裕人群(身價超過160萬美元)已經移民或者正在籌備移民。污染和食品安全是中國移民的第二重要原因。

「如果國內的生存環境持續惡化,勢必誘致中高收入群體(以及低收入但年輕的群體)移民海外——這一效應十分類似於持續戰爭誘致的移民潮。誰也無法阻攔,因為在馬斯洛需求層級當中,基本的安全感,是最低需求。」經濟學家汪丁丁在《長期霧霾的政治社會效應》一文中寫道。

與此同時,一項有關中國學生留學意向的最新調查顯示,「氣候環境」成為中國學生選擇留學國家時上升最快的考慮因素,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會考察留學當地的氣候和環境是否適宜。

汪丁丁在他的文中指出,「與戰爭難民的年齡結構類似,在成本制約下,霧霾難民更多由兒童和年輕人組成,因為這些人以更高概率延續他們的家族(這是人性的生物本能)。」

中國模式讓富人更有錢,也讓空氣更髒

房地產和汽車市場帶動了中國GDP的飛速增長,卻也造成了短時間內無法逆轉的環境污染效應。

在一篇署名張躍然的《霧霾與中產階級》文章中指出,由投資拉動的低成本、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在過去幾十年中,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富裕階層和城市中產階級均受惠於這種發展模式。霧霾,則是他們享受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需要付出的代價。

因此,2015年,中國修訂了2013年頒布的空氣危機應對政策,只要空氣質量指數預報顯示空氣指數將有連續72小時在200以上,官方就應發出空氣質量紅色預警。在紅色預警的情況下,工業應暫停生產,車輛被限制使用,幼兒園、中小學也會有停課舉措。

儘管《紐約時報》曾經撰文說「霧霾讓中國人更加平等」,但中國有媒體指出,這並不是真的。例如紅色預警下的中小學停課,「很可能出現的狀況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家吸霧霾,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則在家裏啟動空氣淨化器」,一家中國媒體如是評論。

甚至,一些富裕的中國人開始購買來自加拿大落基山脈的新鮮空氣了。誰說潔淨空氣帶來的幸福感是金錢買不到的?對於有些中國人來說,他們認為可以買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