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諸國分歧不斷。英方表態支持歐盟儘早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原則上持支持態度,但中國還需在政府採購等多個方面改進,意大利和法國則傾向於反對。1月13日,28名歐盟委員會成員討論後決定,將這一問題擱置到2016年下半年。
歐盟委員會本計劃於2016年2月決定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不過,中國加入 WTO 以來備受爭議的表現、歐洲傳統行業的強烈反對以及對中國低價傾銷的擔憂,讓歐盟委員會陷入兩難。
鑒於對國際貿易與歐洲經濟的重要性,必須從各個重要角度評估這個問題。
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中國政府曾簽署期限為15年的附加條款《反傾銷案件中非市場經濟地位規定》。因此,中國政府一直認為2016年將自動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然而歐盟認為,中國應滿足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低、自由的私營經濟、有效實施公司法、自由市場經濟正常運作、名副其實的金融部門這5個條件。
2015年12月歐洲議會的研究報告指出,雖然中國在經濟開放方面已經採取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行動」,但「國家對經濟仍有很大干預」。去年8月股災時中國政府的介入足以說明政府「可以扭轉其市場化成就,甚至臨時增加對經濟的幹預」。
此外,不少歐洲的傳統行業均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心存疑慮。歐洲鋼鐵業協會認為,中國鋼鐵企業是全球鋼鐵產能過剩危機的主要製造者,如果再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洲將面臨「大面積工作損失和工廠關閉」。
歐洲陶瓷行業協會的主席 Alain Delcourt 則表示,「我們的擔憂不是為了保護市場,而是為了確保公平的競爭環境,防止傷害性的不公平操作,例如傾銷和補貼」。根據歐洲陶瓷行業協會(Cerame-Unie)的統計,在2011年通過反傾銷法之前七年,餐具行業失去了大約3萬3000個職位。
此前,美國官員曾警告歐盟不要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稱此舉等於「單方面解除」歐洲對中國的貿易防禦,歐盟可能因此難以抵禦中國的低價商品傾銷。歐盟的數據顯示,1995年到2014年間,歐盟對中國產品啟動了119次反傾銷調查、實施了85項反傾銷措施。
左傾智庫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發表的報告顯示,市場經濟地位將帶來中國出口飆升,前3至5年可令中國對歐出口總額增長1425億歐元,造成歐盟流失170萬到350萬個就業職位,佔歐盟總就業職位的0.9%至1.8%。
不過,投資銀行藍橡資本(North Square Blue Oak)的經濟學家 Frank Tang 認為,中國對歐盟出口的增加可能沒有預期中那麼多,而歐盟將仍有能力設置非貿易壁壘如安全和人權要求,以防止來自中國的貿易傾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義桅則表示,中國有自己的籌碼,包括投資歐盟3150億歐元的基建投資計劃、雙邊投資協議談判,以及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和貸款項目,「這不是我們的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