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共中央和中國國務院聯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21日閉幕,會議為2016年中國經濟發展定下五大任務:削減工業產能、去房地產庫存、去槓桿化、降低企業成本以及改善薄弱環節。
會議還提出了未來中國經濟改革方面的五大政策支柱,包括「宏觀政策要穩」(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產業政策要准」(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微觀政策要活」(完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活力和消費者潛力)、「改革政策要實」(加大力度推動改革落地)、「社會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底線)。
中央經濟工作會通常於每年年底召開,是中國最高級別的經濟工作會議,為來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部署。與往年2至3天的會期不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自18日起一共召開了4天。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透露,本次會議不光涉及2016年的經濟工作,還要為「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期間的規劃確定基調,因此「重要性不言而喻」。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我們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率僅為6.9%,為6年來最低。而多家國外研究機構及銀行對中國未來數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結果都低於6%,甚至在4%到5%之間。面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中國過去依賴貿易和投資的增長模式亟需轉變為擴大內需的經濟結構。
削減工業產能被排在五大經濟任務之首。截至今年11月,中國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5個月負增長,甚至超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紀錄。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此前的報告稱,伴隨經濟增速下行,產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過剩行業有擴展之勢。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如果化解過剩產能進展緩慢,勞動生產率下滑的局面將無法逆轉。
化解房地產庫存也被列為重點任務之一。中國社科院研究稱,房地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趨於零增長,因此提振房地產投資必須先消化庫存。本月1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提出,要「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而本次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具體措施也包括加快農民工市民化以擴大需求等。
中國央行與社科院在16日分別發布的明年經濟預測報告都提到了房地產在提振經濟上的作用。央行報告認為明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有望企穩復甦;社科院則指房地產業將再次成為「穩定經濟增速的調節器」。
本次會議並未確定明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央行與社科院在上述報告中對明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測均不超過6.8%。中國政府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需保持平均6.5%以上的增速,才能實現2020年 GDP 和城鄉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倍的既定目標。
聲音
如何有效解決這些緊迫問題,中國國內還存在分歧。以產能過剩和房地產庫存為例,它們都是過去無效投資或低效投資的代表,佔用了大量的資金和金融資源。
與過去相比,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到「去庫存」。去庫存的重點在房地產去庫存,房地產去庫存將成為明年政策施展主要方向……要看到房地產投資企穩的情況,至少要到明年三季度。
我們預計,產能過剩、製造業利潤下降、不良貸款率上升等因素仍將對明年的經濟構成下行壓力,但隨着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各項穩增長和結構性政策效果的逐步顯現,以及外部需求狀況的好轉,未來幾個季度中支持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因素將有所增加,經濟結構將得到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