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0日,多名美國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在國際請願網站 Change.org 發起請願,要求美國司法部對華裔科學家陳霞芬、郗小星等受到的不公執法展開獨立調查。
請願者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戴維·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等5名諾貝爾獎得主,還包括哈佛大學教授胡玲(Evelyn Hu)、麥克阿瑟獎獲得者楊培東(Peidong Yang)、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蒲慕明(Mu-Ming Poo)等華人科學家。
陳霞芬和郗小星此前都因涉嫌向中國洩密被捕,並被美國司法部起訴,後又因證據不足、證據有誤等原因被撤銷控訴。請願者們表示,對針對美籍華裔的執法模式感到震驚,要求調查其中是否涉及種族或原籍國等因素。
陳霞芬和郗小星的名譽和職業前途已不可輓回地受損,他們的家人亦蒙受精神和經濟上的損失。
因被懷疑向中國政府洩漏美國大壩的機密信息, 美籍華裔水文專家陳霞芬於2014年10月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逮捕,並被指控為中國間諜。被捕一個月後,陳霞芬供職的美國國家氣象局將她停薪停職,而即便控罪在5個月後因證據不足被撤銷,管理國家氣象局的商務部仍在2015年9月向她發出了解僱信。
與此類似,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物理系教授郗小星被懷疑向中國輸送敏感超導技術,於2015年5月在家中被捕,他的妻子和孩子均在現場。同年9月,美國司法部撤銷了對郗小星的指控,原因是證據有誤,郗小星與中方科研人員交換的信息並無涉及商業機密。但郗小星被釋放後,他的護照和電腦被繼續扣押。
據媒體近日報道,郗小星目前已回歸工作,職位和待遇都和原來一樣。但郗小星批評,執法部門對科學研究、大學運作缺乏了解,「他們會問我,你有中國學生嗎? 當然有了;有中國訪客到你的實驗室嗎? 當然有了;你會和中國方面的人交換樣品嗎?當然,我們就是這樣做研究的。」
陳霞芬和郗小星的代表律師、律師事務所 Arent Fox 合夥人 Peter Zeidenberg 曾表示,「如果他們的出生地不是中國,而是法國、英國或加拿大,幾乎所有其他國家,這些事絕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律師事務所Jones Day合夥人 Brian Sun 也表示,美國司法部先起訴,再因證據不足或錯誤而撤訴並非常見做法,但在涉及華裔的間諜罪中,當局往往會這樣做。
去年9月,向美國白宮請願的網站 We the People 也曾發起過關於陳霞芬和郗小星的請願,至結束時已有1萬7千多人加入。請願信指出,美國總統奧巴馬嚴厲打擊竊密的政策已被司法部濫用,要求當局向受害人道歉並作出賠償。
聲音
擔憂是不可避免的,但沒有必要。要克服它,科學界,包括資助機構,需要發聲,強調國際合作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並與政府和執法部門合作,拿出指導方針,這才能讓人們安心。
為什麼我想回到氣象局工作?我正在開發一個模型,那是我七、八年來的心血結晶。那對國家很有貢獻,可以幫到很多人!
司法部發現錯誤就撤訴,是合理行為,這正證明這個國家是講求法治的,如果證據不足,就不能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