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陳廷三:孩子不會討厭學習,只要學的都是真知識

我們習慣了規劃、進度、效率,因為過程中幾乎不需摸索,經歷及結果都可預測、可量度、有分數、有紀錄,省時方便。我們都遺忘了人生的寶貴經驗,很多都是我們意外地遇上的。

刊登於 2016-01-15

【編者按】在紛擾的世代,似是而非的價值觀,莫衷一是的說法,讓家長越來越迷糊。我們希望透過一封封給家長的信,集結兩岸三地的智慧,期望為人父母的,可從中找到新的視點,增加大小同行路上的能見度。

陳廷三。照片由作者提供
陳廷三。

家長們:

今天,人人都想盡辦法讓孩子好好學習,家長出錢出力、學校全力催谷、官員微觀監控,說穿了,我們都把孩子視為一頭豬,一頭不喜歡知識的豬。

好奇心、求知慾,是人的本能,小朋友渴求知識,就如同吃東西一樣,自然不過。人餓了,自然會吃,只要你別過度餵食就行。同樣道理,只要是真知識,孩子便會熱衷學習。

你看不出孩子對知識的熱愛嗎?那麼問題應該在你的身上,無關孩子的事。或許我們得先問問自己──知識是什麼?學習又是什麼?

小朋友在家剪剪貼貼,你覺得是浪費時間,但當那些剪貼「被包裝」成功課,甚至是有助小朋友「學會學習」、提升家庭關係的「親子project」,在一間叫幼稚園的地方「出售」,你就忽然間覺得很重要,非做不可,整件事就不同了……

幾個小朋友在公園玩耍,你嫌他們無所事事,但場景一轉,玩伴們「被安排」在一間叫playgroup的地方互動,學習分享,學習相處,你就拍掌叫好,乖乖繳付每月數千元學費……。(或許這除了是「有質素」的學習外,也是身份象徵,更備補償作用!)

為什麼成人的世界只相信planned learning?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都習慣了被規劃,一切按進度而行。這樣的學習看似很有效率,因為過程中幾乎不需摸索,經歷及結果都可預測、可量度、有分數、有紀錄,省時方便。我們都遺忘了人生的寶貴經驗,很多都是我們意外地遇上的。

Accidental learning是真實的生活,無處不在,透過生活中的自我摸索,有時失意迷惘、有時突破掌握,這些不經意學懂的知識,它才是人生的主菜,是我們賴以生存、可以應用的知識。

曾經着涼,就知寒冷要穿衣;跣倒過,下回雨天走起路來便會特別小心。

我們對人生失去信心,不相信薯仔會自己發芽,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路,所有事情都得借助外力才行。崇拜規劃,其實有時是個自我毀滅的過程。

作為一個父親,推行家長教育這麼多年,看着今天香港的崩壞,教育制度的荒誕,從幼稚園到大學,無一倖免,我們都得保持萬二分的清醒,凡事想一想事情的根本,才不致被歪理淹沒。

例如生涯規劃──連幼稚園都談生涯規劃的今天,這四個字其實早就跟職業規劃畫上等號。從踏足幼稚園開始,教育便等同「職業先修班」,一切都是為將來「搵食」作準備,文史哲、數理化,一切看似無助在商業社會「搵食」的學科,都被忽視、取替,眼前的標竿就只有工作。

人生匆匆幾十年,真的就只有工作嗎?

例如TSA──你說擔心豬群「養唔大」要「秤豬」,那麼秤過後,不是應該重點協助不合格的豬群嗎?健康檢查都是這樣啊,檢查過後,不對勁的地方便努力去醫治,給予資源投以關心,而不是滅絕殺掉。若立心良好,那還有人會反對麼?

例如學習進度報告──幼稚園時興每月一個學習報告,一字一句記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點滴,但有思想的成人都能想像,老師花功夫做了這些東西,哪還有空照顧你的孩子?

當然,我們反對這反對那,卻不能不撫心自問,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也同樣地在錯誤引導孩子?我們有沒有忘卻了養兒育女的初衷?

今天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搞不清楚自己養兒育女的最終目標究竟是什麼?有些父母說目標是想子女入名校上大學,我內心即時的反應是「有無搞錯!」為甚麼今時今日,你還會認為子女「有學歷就一天都光晒!」

今天香港的大、中、小學,有多少真的能讓學生親嘗知識的美味?很多學生都被迫虚耗大量金錢、時間、精神、體力,在做著各式各樣題目偉大到飛起的Project和Presentation?

高、大、空的外衣裏,學生能真正透徹了解的知識又有多少?抑或都是從不同途徑抄襲而來?在這個網絡年代,還認為掌握知識只能透過上堂聽書,那只是失去學習動力的表現。

每當遇上對知識全無熱誠、「讀邊科憎邊科」的同學,或是預計大學畢業後,只有能力在街邊賣電話的學生,我只可承認,香港教育的成果,就是「生產」出大量有學歷但無學識的下一代!

我不是個悲觀者,但在我眼中,現今的香港,真的看不到有甚麼出路,而且眼前的路只會愈來愈難走。

不禁想起,我們這輩都很感激當年父母願意不顧一切逃難來香港……今天回想,那是一個殊不容易,但有勇氣有承擔的決定。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專業顧問陳廷三博士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