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前瞻:再見廢青,優創客出場!

他們白天打工晚上創業,賣創業賣手作,帶頭吃素要求公平,還在網絡大膽發聲參與社會——不要大驚小怪,他們是顛覆未來的年輕新力量。
未來的年輕人,你在想什麼?
年度回顧/前瞻 香港

Yuccies(優創客)一詞,意即「年輕的城市創意人」(young urban creative)是美國網絡新聞網Mashable的博客作者David Infante 於去年中創立的。Yuccies泛指那群生於網絡時代,新知識,具創意,是Yuppies(優皮士)及Hipsters(文青)的後代,期望保留優皮士的專業進取和經濟能力,又擁有文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對藝術生活的熱情。

聽起來複雜,但其實在中港台三地約共6千萬名青年人中,Yuccies倡導的理念正在腦袋裏發芽。

David Infante指,Yuccies的夢想是「賺快錢同時保留創意自主」,能賺到錢固然是好,但對Yuccies來說,最好是憑他們的創意去賺錢。於是,有Yuccies會選擇創業宣揚其獨特創意及想法﹔未夠本錢去創業的,會保持穩定的工作,在下班後實現自己。

白天打工,晚上創業

在香港,今年26歲,用牛屎做蚊香的創辦人歐瑞麟直言身邊不少朋友靠白天穩定但不喜歡的工作收入,作為晚上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本金。換言之,白天工作是兼職,晚上才是正職。「例如手作或藝術品,之後放上網及市集出售。」

這是另一類初創體現。根據香港投資推廣署去年8月統計,現約有1558間初創公司(StartUp),較去年同期增長46%。在台灣,據2015年度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中小企業家數在2014年創歷年新高紀錄,達135萬家。在中國內地,據倫敦會計和諮詢機構 UHY International於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指,每日誕生的初創企業數目冠絕全球,平均每日有4千間新公司成立。

以物易物,新共產主義

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賣」自己的創作品,另一邊,「買」的概念亦開始改變。現在,更多人選擇用「公平」的方式取得想要的東西或服務──共享。新一代青年透過共享取代擁有,Uber到Airbnb的普及,顯而易見。

而在華人社會,中港台三地把這共享的概念進行在地化演變。隨著更多供用家聯繫的網絡平台出現,年輕人越來越傾向於租借物品、以物易物、「拼車」還有「拼屋」的消費模式。

在香港,用戶提供互相租借家中閒置物品平台的手機應用程式Gaifong是其中一例。今年28歲的Gaifong創辦人梁懷宇說:「未來的世界,不是什麼都要買,而是要用時,便利用手機,看看附近有沒有,然後租借。」

他甚至相信,租借物件的新概念,將會改變現時生產商快速生產的營運模式,「生產商日後要更著重產品的質素,更創新或更耐用,才能吸引到用家購買。」這會顛覆過去零售市場Fast及Fashion帶來的短暫物質享受。

香港浸會大學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邵家臻分析,共享經濟的興起,亦是「新共產主義」的興起,「這是很烏托邦的概念,比以往需要更少錢,便能透過以物易物或交替使用,享有相同甚至更多物質。」

據羅兵咸永道(PwC)於2014年8月估計,共享經濟的經營模式將於2025年,在全球共創造3,350億美元,比2013年的150億美元,大幅飆升22倍。

吃素,還要吃得公平

沿著這種共享的理念往前走,年青人正在顛覆過去虛耗的享樂飲食習慣。過去幾年,素食已經在華人社區興起,據提倡素食習慣的Green Monday委託市場研究公司所作的調查顯示,香港的彈性素食者,由2008年的5%,上升至2014年的20%。如今在中港台,新開設的素食店都裝潢潮流時尚,目標客戶明顯是着重品味的年輕Yuccies。

除了吃素以外,年輕人還要求放進嘴裏的素食是遵從公平交易的原則。

國際公平貿易組織(Fairtrade International)的年度報告顯示,全球消費者在2014年花了63億美元在公平貿易產品上,在成熟的公平貿易市場,錄得穩定的升幅,而在新興的市場如香港,更比去年大增42%。

據香港「豐盛社企學會」於2014年的調查顯示,18%受訪者表示曾經光顧社會企業,他們都表示願意多付16%的產品溢價,多用8分鐘步行時間或20分鐘車程,以支持社會企業。去年6月,台北市宣布申請為公平貿易城市,而中國內地的公平交易概念,剛開始萌芽。

人人都是意見領袖

網絡時代,威權衰退,人人都可以在網上發表意見,參與討論,塑造自己的個人形象。在香港及台灣,近年網絡上就有不少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冒起,他們在網上擁有大批追隨者,每日分享自己對美容、時尚、社會及政治議題的看法,每一次分享都獲得數千至數萬人的回應。

在中國大陸,這種意見領袖被稱為「大號」或「大V」,是在微博及微信上擁有大批粉絲的網絡用戶,每名「大號」一般都會對兩、三個主題有深入認識。當然,自我中心的他們,都希望在權威上參與一腳,每個人公平地就著議題提出意見,這令他們在政治及社會議題上高度參與。

在外國,一個明顯的例子是2015年12月的西班牙國會大選結果。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成立不足2年的「我們可以」黨是唯一贏家,選前民調預計該黨只能排第四,最終卻成為第三大黨。已有38萬成員的「我們可以」黨,在2015年設立電子平台「我們可以廣場」(plaza podemos) ,由每一名成員參與提交及研究政策和行動方案,並由全員投票決定如何處理。

這種政治參與的理念,早在香港雨傘運動、台灣太陽花學運及「反課綱」運動充分體現,而在2016年,將會更進一步在這班年輕人群中呈現。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