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年度回顧/前瞻

2016前瞻,吃得安全,並不容易

現存的食品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叢生,克隆、轉基因等新名詞又日日困擾着我們,2016年我們有什麼方法自救?

端傳媒記者 張妍 發自北京

刊登於 2016-01-06

#2015年度專題

中國路邊小食。攝 : Kevin Frayer/GETTY
中國路邊小食。

民以食為天。

最新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報告顯示,中國人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明顯加劇。在過去的八年當中,關注食品安全的中國人增長了三倍。

兩岸三地不斷地出現不同程度和等級的食品安全問題。2008年,大陸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華人搶購奶粉潮,一直到2016年還尚未平息;在台灣被曝光的「餿水油」事件,與之相關的製油商,竟均是獲台灣品質認證的商家,寶島食品的聲譽因此遭到重創;中國大陸製造的食品,例如加工肉類、罐頭、水果等,在美國和歐洲飽受爭議,這是食品安全問題在2016年的最新情節。

我們吃下去的東西,究竟有多麼不安全?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在食品問題上尋求自保,是非常困難的。

牛奶裏面的三聚氰胺,會損害人體的生殖和泌尿系統;美味的牛扒中如果含有高劑量的激素生長促進劑,會導致人體荷爾蒙失衡;「餿水油」極不衞生,會傷害消化道與腸胃系統;使用蘇丹紅一號染色的肉類,或會致癌;米飯與蔬果若有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會損害人體的腎臟和骨骼;製作營養豆漿的黃豆可能會是轉基因,而轉基因食品的風險一直存在爭議;香甜的蜂蜜,卻可能全部由糖漿製成,沒有一點花粉成分;本來富含微量元素的金槍魚和海螺、海貝,卻因海水污染而不再安全,甚至在日本的一些海域會有核輻射的潛在危害;華人最鍾愛的大閘蟹和海蔘,也曾因存在抗生素和甲醛等物質的殘留,讓人望而生卻……

並且,克隆、轉基因……這些新名詞日日困擾着我們,與之相關的探討隨處可見,卻依然模糊不可辨。

中國人在獲取食物的方方面面,都困難重重。

圖:端傳媒設計部
圖:端傳媒設計部

中國人早已不再為了食品安全問題大驚小怪,甚至見怪不怪,但心中的疑問依然存在:我們還可以到社區的商鋪裏買水果和零食嗎?我們還可以去農貿市場買肉買菜嗎?那麼大型購物超市呢?還是要依靠代購和電商,從國外購得進口食材?或者去那些價格高昂的有機食品商店買呢?又或者,我們搬到鄉下去,租一塊地,自己播種、灌溉、施肥、飼養禽畜?

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裏,北京市民張貴春選擇在自家的屋頂上種菜,每年收穫一些西紅柿、辣椒、茄子、窩瓜、南瓜等中國北方的常見蔬菜;屋頂農場同樣出現在香港的鋼筋水泥叢林當中,香港居民將其視作城市生態農業的有效實踐。

香港的摩天大樓裏還出現了「垂直漁場」,數層樓高的塑料管裏灌滿了海水,可食用的石斑魚養殖在其中,不喂化學飼料,沒有海洋污染,這種新型漁業模式為用地緊張的都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這些嘗試的產出畢竟有限。高收入的城市居民選擇前往售價高昂的有機食品超市,花費數十元甚至數百元,買幾顆草莓或者一小袋稻米,這對他們來講是最便捷的方式。或者乾脆到主打有機、綠色、健康的昂貴餐廳去用餐。

因為不再信任國產食品,很多消費者選擇「海淘」,通過跨境電商、代購等諸多方式,千方百計地購得產自國外的肉類、水產、糧食和蔬果。他們卻不知道,國外的並不一定都安全。來自澳洲、美國和加拿大的牛肉都曾經被檢驗出激素的殘留物;挪威海域人工養殖的青花魚等魚類,也曾出現寄生蟲;在美國出產的含有大豆、玉米、甜菜(經常用作甜味劑)和菜籽油的產品,非常有可能含有轉基因食品,而食品製造商並不會在包裝上刻意註明。

於是,北京、上海開始效仿紐約等國際都市,自發形成了有機農夫市集。由市集的組織者對城市周邊的農戶進行評估,把那些種植方式相對環保、綠色的農產品集合到市集上,並致力於建立農戶與城市消費者之間的直接對話,建立互信基礎,增加城市消費者對於農產品的信心。

也有一些城市居民,乾脆租下一塊鄉間農田,僱用農民為他們耕種,保證在耕種過程中不施加化肥、農藥。接着,很多農場打出「綠色種植」的招牌,吸納城市居民為會員,進行有機蔬果配送,每年的配送費用由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

企業家與科學家將目光投到了未來食品上。2014年,李嘉誠投資的1.8億港元人造蛋黃醬在香港發售。這種人造蛋是一種由植物提取養分研發而來的「植物蛋」,據稱與真正的雞蛋有相同營養價值,膽固醇更低,並且價格只是雞蛋的一半。研發人造蛋的美國食品科技公司(HamptonCreek)曾獲得了比爾·蓋茨和PayPal創始人彼得·泰爾的投資,其產品被視作是未來的食品研發趨勢之一。

2016年上半年,據稱「世界上最大的克隆牛工廠」將在天津建成,主持這個工廠的北大博雅集團宣稱,未來每年將生產100萬頭克隆牛,以滿足市場對優質牛肉的需求。但有關克隆農畜會不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尚無定論,各國的政策不一,歐盟禁止食用和進口克隆肉,美國、日本市場接受克隆肉,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政策還尚不明朗。

前媒體人羅昌平與德國OEKO-TEST共同打造了「優恪網」。這是一個第三方檢測平台,意在為消費者挑選真正的優質商品,包括食品。羅昌平宣稱所有檢測產品都採用匿名隨機的方式購買,不接受企業邀請和送檢,所有檢測均在德國自主完成。

2016年6月,北京將舉辦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展覽會,中國和國際上的食品生產、流通、檢測、追溯以及綠色種養植基地品牌機構將會參會。但是,在2015年參加此會的雀巢、旺旺、蒙牛等品牌,都曾被爆出了食品安全醜聞。

以上提及的信息和種種選擇,僅是端傳媒記者在資料搜尋中的一隅。但是,通過任何方式為自己建立一個隔絕問題食品的保護殼,都不會是長久、穩固的。關注食品安全的議題,學習科學知識,勇敢發出自己的聲音,呼籲提高商業道德準則,才是我們能夠在2016年做到的進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