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終於在今天(12月31日)正式成立。東盟經濟共同體十國包括新加坡、緬甸、汶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覆蓋6.22億人口,經濟總規模接近2.6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七位。
11月22日,第27屆東盟峰會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閉幕,東盟十國宣布將在12月31日正式建立東盟共同體,並通過了《東盟:願景2025》。
根據協議,東盟經濟共同體將於2018年前取消區域內所有關税,成員國未來也將在宏觀經濟與金融政策領域展開更緊密的磋商。東盟還同意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通訊網絡和電子交易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也將承認彼此的專業資格認證,並通過簡化通關手續、推動勞動力自由流通,提高東盟作為生產基地及消費市場的吸引力。不過,東盟經濟共同體並不計劃像歐盟一樣推出共同貨幣,進口配額和對外籍工人的語言要求等其他壁壘仍需要數年時間消除。
實際上,我們已基本消除了東盟各國間的貿易壁壘,現在我們必須確保更加自由的環境,消除妨礙增長與投資的壁壘。
東盟經濟一體化也被視為美國政府「重返亞洲」外交政策的核心,制衡中國亞洲地區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是這一政策的目的之一。美國同樣在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這一協定包括越南、新加坡、汶萊、新加坡4個東盟國家,並還將擴大到印尼和菲律賓等有意加入的國家。不過,這也意味着美國更傾向於透過TPP與東盟各國建立貿易協定而非與東盟經濟共同體簽署重大協議。
東盟經濟共同體同樣在爭取與歐盟達成貿易協定。東盟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從2007年啟動,但由於歐盟對緬甸獨裁狀況不滿,這一貿易談判在2年後擱置。不過,緬甸的獨裁局面正被打破,而歐盟同樣希望介入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歐盟已與新加坡、越南、菲律賓達成一致,將在明年啟動自由貿易談判。新加坡貿易工業部長林勛強同樣在德國媒體《Handelsblatt》表示,希望東盟與歐盟重啟貿易談判,但不願東盟重蹈歐盟中心化、官僚化甚至讓渡部分主權的覆轍。
中國-東盟自貿區也在11月底順利簽署升級後的貿易協定,新協定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將推動中國東盟2020年雙邊貿易額達1萬億美元。
東南亞國家聯盟
來源:華爾街日報、Handelsblatt、路透社
2017 年 7 月,端傳媒啟動了對深度內容付費的會員機制。在此之前刊發的深度原創報導,都會免費開放,也期待你付費支持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