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至4日,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於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東盟10國與中、美、日、韓等8國國防部長出席,預計將重點討論南海主權爭議。這也是美方派出軍艦在中國於南海建造的人工島12海哩範圍內巡航以後,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與美國國防部長卡特(Ashton Carter)首次會面。
11月2日,美軍國防部官員曾公開指,未來會例行作南海巡航,至少每季度2次。與此同時,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Harry Harris)也於2日抵達中國,展開為期3天的訪問行程。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發言人伊斯特本(Dave Eastburn)稱雙方將「坦誠探討和管理分歧」,而此行也被大陸《環球時報》形容為「滅火之旅」,旨在避免中美於南海「擦槍走火」。
我們打算每季度兩次派艦,也許還會增加一點……這符合我們根據國際法行使權利的意圖,並向中國和其他國家表明我們的觀點。
外界分析認為,3日展開的東盟防長擴大會議,才是中美就南海爭議直接交鋒的「重頭戲」。有報導指,美國和日本已經向東道主馬來西亞提出要求,希望將關注中國在南海造島等行為寫入會議聯合聲明。也有消息指,聲明將呼籲保障南海空中與海上的通行自由。
《日經新聞》於3日刊登評論,稱東盟防長會議將成「中美攻防的第一幕」,兩方都會盡力爭取東盟國家支持。報導分析,東盟各國在南海爭議上的態度,大致分成三派:一派是傾向美國的菲律賓和越南;第二派是傾向支持中國的汶萊、緬甸、老撾及柬埔寨;第三派則是一貫採取中立態度的國家,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及新加坡,而他們也成中美拉攏的主要對象。
報導稱,面對中國於南海造島的強勢戰略,馬來西亞、印尼開始敢於批評中國。馬來西亞軍方於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一次安全會議上公開批評中國;10月26日,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與奧巴馬會談後發表共同聲明,稱「對加劇南海緊張局勢、損害信任的舉動感到擔憂」。
有分析認為,由於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最近達成了基本協議,印尼、馬來西亞也希望透過配合美國「深度介入南海問題」的戰略,加大對中國的批評力度,以強化與美日等國的貿易合作。
同時間,中國也希望以加強經濟合作,換取泰國、新加坡等中立國家的支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11月6日至7日訪問新加坡,預料會配合「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戰略,達成多項經濟協議;此外,習近平也將於11月5日至6日訪問越南。
聲音
這是我們在南海的利益所在,也就是要展現我們將捍衛航行自由的原則。
如果美國繼續在南中國海爭議海域進行危險的挑釁行動,中美極有可能發生嚴重緊迫局面,甚至擦槍走火。
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訪華為期3天⋯⋯議程不包括拉森號上周駛近南海的事件,但雙方將坦誠探討和管理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