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東盟共同體年底建成:高度整合還是有名無實?

刊登於 2015-11-23

東盟成員國領導人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建立東盟共同體的宣言。攝:Jonathan Ernst/REUTERS
東盟成員國領導人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建立東盟共同體的宣言。

11月22日,第27屆東盟峰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閉幕,東盟10國領導人宣布在今年12月31日正式建立以政治安全、經濟及社會文化作為3大基礎支柱的東盟共同體,同時還通過了指出未來10年發展方向的《東盟:願景2025》文件。

其中東盟經濟共同體最受注目。成立經濟共同體,意味着東盟成員國之間將形成一個統一勞動市場、生產空間及共同關稅區域。根據協議,東盟將於2018年前取消區域內所有關稅。同時,成員國也同意未來將就宏觀經濟及金融政策展開更緊密的磋商。

東盟成員國還同意提升交通基礎設施、通訊網絡和電子交易等領域的互聯互通,也將承認彼此的專業資格認證,並通過落實簡化通關手續、勞動力流動自由化等措施,提高東盟作為生產基地及消費市場的吸引力。根據協議,包括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會計、旅遊在內的8類行業的專業人士,將可以在地區內更自由地工作。

東盟共同體的成立並不意味着區域建設的終結。我們要付出雙倍的努力,在三大支柱(政治安全、經濟及社會文化)的框架下團結起來,全面實現一體化。但要實現目標,不能一蹴而就,我們需要更多時間和空間。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

東盟網站統計資料,截至2014年,東盟成員國合共總人口達到6.2億,國內生產總值合共計算達2.5萬億美元,排在全球第7位。

不過有分析指,在東盟共同體成立後的短期之內,不會出現太大變化。有關建立東盟共同體,早在2003年第9屆東協峰會開始討論,目標原定在2020年建成,後來在2007年第12屆東盟峰會又把目標提前到2015年。在過去10多年,東盟成員國已持續達成整合措施,包括降低部分關稅、消除多項簽證限制等。

有評論認為,東盟共同體雖然進一步開放工程、旅遊等行業就業,但農業、鋼鐵等才是東盟內部較政治敏感的行業,相關分歧依然有待化解。而東盟過去10年的貿易額僅佔成員國貿易額總和的24%,遠低於歐盟的60%;而東盟經濟共同體也將不同於歐洲央行,東盟成員國將繼續保持經濟和金融領域的獨立性。

由於東盟一貫決策以「不干預成員國內政」為原則,而東盟國家政治制度各異,不像歐洲普遍國家實行民主體制,所以東盟政治與安全共同體能落實到何種程度亦受到質疑。

12
自2003年7月第9屆東協峰會開始討論建立東盟共同體,至落實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共經過逾12年。

聲音

實際上,我們已基本消除了東盟各國間的貿易壁壘,現在我們必須確保更加自由的環境,消除妨礙增長與投資的壁壘。

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Najib Razak)

我跟納吉布首相提出了,正如我跟非洲、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領袖都一樣地提出過,最重要的是提高透明度,建立問責機制,掃除貪污。否則,這些都將阻礙(東盟共同體的)發展。

美國總統奧巴馬

時間將告訴我們,今天(建立東盟共同體)的簽署到底只是個形式還是有實質的內涵。

前美國駐亞洲開發銀行官員 Curtis Chin

東南亞國家聯盟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東盟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各國政經情勢趨穩,並接納社會主義國家越南等加入。成員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 泰國、汶萊、柬埔寨、老撾、緬甸、新加坡、越南,還包括一個候選國東帝汶和一個觀察國巴布亞新畿內亞(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來源:新華社路透社BBC中文網中新網Global Post商業電台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