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政府於12月28日解密逾20萬份二戰德佔時期法國傀儡政權「維希法國」(Régime de Vichy)的文件,來自包括維希政府內政部、外交部、司法部、警察部等部門,另外亦有部分是戰後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政府對戰時戰爭罪行的調查檔案。歷史學界認為,這將有助了解維希政府參與納粹德國反猶大屠殺等歷史;維希的居民則希望,這能讓外界對該市的印象改觀,今後不用再背負當年傀儡政權的污名。
1940年6月,納粹德國攻佔法國巴黎,時任法國總理貝當(Philippe Pétain)元帥率法國政府投降,並被任命為法國「國家元首」,兼任總理。同年7月,法國政府遷往中部城市維希(Vichy),因此那段時期的法國一般被稱為「維希法國」。根據德法停戰協定,法國北部包括巴黎在內的約五分之三國土由德軍佔領,當中主要是工業發達地區,而德軍軍費由維希政府承擔;維希政府則管轄南部農業地區,並要大幅裁軍,且必須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與德國「合作」。
維希政府雖然宣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施行法西斯獨裁統治,得以保留的國會也徒具虛名,只作為諮詢機構存在。二戰期間,維希政府涉嫌從法國引渡7.6萬猶太人至納粹德國集中營,不少是兒童,當中在戰後仍然倖存的據估計僅約3千人。
很多當年被引渡到德國、或者被處死的猶太人後代要求了解當年的檔案,這種要求是很合情合理的。
維希政府在二戰時涉嫌犯下的惡行,令維希這個城市即使在戰後多年,往往仍被西方世界視為二戰禁忌。經典電影《北非諜影》(Casablanca)裏,最後一幕就甚具象徵意義——維希政府控制下的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警察總長雷諾(Captain Louis Renault)一臉厭惡地把一瓶維希礦泉水丟到垃圾桶,並一腳踢開。
在現實裏,據《紐約時報》報導,2008年,當時的薩爾科齊政府挑選在維希舉辦一個歐盟部長級論壇,卻在法國國內外遭遇不少針對選址的質疑聲音。
外界甚至對維希有誤解,認為當地至今依然是極端右翼主義者的温床。當地居民最近對《紐約時報》澄清,當地政治雖然傾向保守,但絕對沒有仇外、極端民族主義等情緒,而維希隸屬的奧文尼大區(Auvergne)的主席 René Souchon 也來自法國左派社會黨(Socialist Party,PS)。居民又稱,近年崛起的極右政黨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FN)在維希並未獲得很多支持;在12月13日剛舉行的區議會選舉中,中間偏右共和黨在維希獲得最多支持,得票率達51%,反觀國民陣線僅得20%,排在第三。
隨着相關歷史檔案獲解密,現任維希市市長 Claude Malhuret 希望人們分清城市本身與當年的傀儡政權並沒有實質關係。他説:「關於維希的那段歷史錯綜複雜,而維希市被人們誤解已經太久。」
現年91歲的維希居民、二戰時「法國抵抗運動」成員 Lucien Guyot 也指,當年維希政府所犯惡行,甚至超出了納粹德國的要求和期望,特別是積極引渡大批猶太人到集中營,所作所為不能饒恕,但他也強調「這一切跟維希這座城市無關」。
聲音
法國對當年引渡猶太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那段黑暗的日子將永遠記載於史書,也是對我們歷史和傳統的侮辱。佔領者罪行累累,法國人和法國政府卻曾助紂為虐。
維希政權確實坐落在這裏(維希市),但歷史記錄也清楚顯示,絕大部份通敵分子其實都在德佔區活躍,包括在巴黎……而且在維希市所處的奧文尼大區,也是最大抵抗運動勢力「Maquis du Mont Mouchet」的根據地。
最初主張投降、(與納粹德國)停戰的聲音,主要來自波爾多而非維希,貝當政府的授權來自整個法國,維希人承擔的責任不應該比其他所有法國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