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槍擊案後,我們到美國的穆斯林小鎮上逛了逛

從酒吧到清真超市;從天主教堂到清真寺;從「小華沙」到「小也門」;幾代移民寫就了密歇根小鎮兩百年歷史。
一名婦人和小孩在的Joseph Campau大道上的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前走過。
國際 美國

巴黎恐襲後兩週,美國加州發生一起槍擊案,14人死,17人傷。翌日,美國一份報紙頭版使用標題:「穆斯林殺手」。據查,兇手是兩名南亞裔美國穆斯林,作案動機目前不明。

「當兇手是非穆斯林白人時,從來沒人在意過他信仰什麼宗教。」美國密歇根州小鎮Hamtramck的一個穆斯林對我説。

一個月前,Hamtramck市議會選舉中,當選的六名議員中四名是穆斯林,這個伊斯蘭教徒人口過半的小鎮成為美國第一個穆斯林佔市議會多數的小鎮。

不斷高漲的反恐情緒夾雜着公眾對伊斯蘭教的質疑與好奇,使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鎮成為一窺穆斯林群體的窗口,美國各大媒體一時間接踵而至。

只要20分鐘,就能走完Hamtramck的主幹道Joseph Campau 大道。這個住着約兩萬三千人的小鎮,面積只有五平方公里,走在Joseph Campau 大道上,卻猶如環遊世界。

從北到南,你會依次經過已建成約三年的清真寺、營業三十年的波蘭超市、非裔美國人經營的理髮店、復古衣和二手唱片店、倒閉的酒吧、即將開門啟市的清真餐廳、紀念波蘭籍教宗John Paul II的小廣場、孟加拉人的雜貨店、飄出異國香料香氣的也門餐廳……不少店鋪的招牌都寫着阿拉伯語和英語,麥當勞裏幫我點餐的女僱員戴着頭巾,再蓋了一頂棒球帽。我首次到訪小鎮時適逢感恩節,一些店鋪沒有開門,而穆斯林經營的商店照常營業。

美國人口普查並不記錄宗教資料,但據估計,Hamtramck穆斯林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0%至50%。而在三、四十年前,Hamtramck約90%的人口是波蘭裔,有「小華沙」之稱,乃至教宗John Paul II在1987年訪問美國時,都專程到訪Hamtramck。近15年來,波蘭裔大批遷出,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也門和孟加拉移民。

如今,小鎮有四座清真寺。我去拜訪的清真寺名為「Hamtramck伊斯蘭中心」,三年前由倉庫改建,沒有清真寺標誌性的呼拜塔。一個穿着全黑罩袍的穆斯林女性與我擦肩而過,黑色面紗把她的頭髮和臉部都遮蓋起來,只露出了深褐色的眼睛。她沒有與我對視,匆匆消失在一道門後。建築物安上了茶色玻璃窗,裏面還有窗簾遮蔽。門口沒有招牌,只貼了一張告示:「免費《可蘭經》」。那是清真寺的女賓部,與掛着顯眼招牌的男賓部隔着一個停車場。

「我是美國人,但首先是穆斯林」

Um Ammar也長了一雙深褐色的眼睛,但我在清真寺門口遇見的,並不是她。感恩節這天,Um Ammar感冒了,沒有如常到清真寺祈禱。我到她家拜訪,給我開門時,她用黑色的頭巾裹住了臉部。進門後,她才把頭巾稍微拉開,露出清秀面容。

Um Ammar今年26歲,在美國出生,高中畢業後才回到也門,與比她年長兩歲的Yasser Abdulsalam成婚,當時她19歲。婚事是由雙方父母安排的,之前她從未見過Yasser。「但如果我不喜歡他,我可以説不。」Um Ammar的英文美國口音純正,她還愛看美國熱門電視談話節目Dr. Phil和The View,後者主要討論兩性、時尚和健康話題。

Um Ammar跟Yasser第一次見面聊天,覺得與他投緣,決定成婚。「我能感受到,我們之間是有聯繫的。」從此,出門時她的面紗要遮住臉部,避免與異性有不必要的對話。「這樣才符合規矩。」她説,自己性格內向,本來就不喜社交。

三年前,他們一家搬到了Hamtramck。與其説是將文化融合同化的大熔爐,Hamtramck或許更像salad bowl(沙拉碗),不同的蔬菜混在一起,分別卻依然明顯。多元族群緊密混居,互為鄰居,但各有「勢力範圍」,例如小鎮北部是孟加拉人聚居地,南部則成了「小也門」。各族群間的交流有限,Um Ammar説,她和波黑及波蘭裔的鄰居會打招呼,但僅此而已。她與陌生男性的對話,則僅限於必要的一問一答,再多則是跨越到了「調情」的範圍。由於飲食上的禁忌,穆斯林也不常光顧非清真餐館和超市。

Joseph Campau 大道上穆斯林經營的雜貨店貨架上,擺着牛肉培根和中東出產的堅果甜品,而隔壁賣豬肉香腸的波蘭超市,已掛起了聖誕裝飾。我在裏面遇到一對穆斯林母女,試圖與她們搭話。穿着黑色罩袍的媽媽似乎不講英文,對我擺了擺手,牽着女兒匆匆走開了。店員告訴我,她們最終買了牛奶和奶油。他説,偶有穆斯林光顧,買些奶製品和蔬菜。「通常是小孩跟我們對話,媽媽不會出聲。」

Um Ammar是家庭主婦,丈夫Yasser擔任清真寺中主持禮拜的伊瑪目(Imam),伊瑪目在阿拉伯語中指「帶領者」, 也引申為「領袖」、「師長」,十分受人尊敬。如今,他們育有一子兩女,住在清真寺提供的房子中,內裏裝潢簡單但整潔。客廳牆上空蕩蕩的,只貼了一張未經裝裱、寫在A4白紙上的阿拉伯語書法,上書「真主是唯一的真神,穆罕默德是真主的先知」,字體美麗飄逸。

穆斯林在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內祈禱。攝 : Laura McDermott/端傳媒
穆斯林在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內祈禱。

Um Ammar高中時曾想當護士,一次偶然幫忙照顧親戚的孩子後,她感到,為人母才是她最有熱情的工作,便打消了在外工作的念頭。她希望孩子跟她一樣,雖在美國出生成長,但要保有穆斯林的風俗習慣,講阿拉伯語、信伊斯蘭教,未來的伴侶最好也是穆斯林。她的孩子們不時從玩具房中好奇地探出頭來看我,三歲的女兒已戴上了頭巾。大兒子在Hamtramck公立學校上學,Um Ammar説,如果是為了學校功課,孩子們可以跟異性交流。

感恩節那晚,Um Ammar一家吃了雞肉和米飯,並沒有特別慶祝。美國感恩節設在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是全國性節日,人們在這天感謝上天賜予豐收,節日本身沒有宗教意味。親友會在感恩節晚餐時共聚一堂,分享烤火雞、蔓越莓果醬、南瓜派、番薯等節慶傳統食物。

「我有美國護照,也身在美國,但我首先是穆斯林。」 Um Ammar這樣解釋她不慶祝感恩節的原因。她認為,伊斯蘭教弭平人與人之間的出身差異,弱化國家的觀念,穆斯林是她的首要身份。

在美國,有一半的穆斯林與Um Ammar持相同觀點。皮尤研究中心2011年的調查顯示,49%的美國穆斯林認為,穆斯林為首要身份;有26%認為,自己首先是美國人;18%認為兩個身份同樣重要。

而在美國天主教徒中,認為天主教徒和美國人身份為先的各有46%。

Um Ammar覺得,與感恩節相比,次日的「黑色星期五」可能更具意義。在這天,商鋪都會大幅打折,Um Ammar一家也打算出門逛逛商場,趁機購置降價商品。

「我希望它永遠是『小華沙』」

在離Hamtramck半小時車程的城市Troy,25歲的Chris正在幫忙準備感恩節晚餐。Chris有四分之三波蘭和四分之一意大利血統,外祖父母在50年代末從波蘭移居Hamtramck,在此出生的祖父亦在Hamtramck居住了半個世紀,直到兩年前才搬走。Chris的父母就在Hamtramck相識相戀,雖然他沒有在Hamtramck居住過一日,「但可以説,我是Hamtramck的產物。 」Chris説。

感恩節是Chris最喜歡的節日,他對Hamtramck穆斯林居民不慶祝感恩節感到一絲不解。「這是美國文化的重要部分。我能理解穆斯林出於宗教原因不慶祝聖誕節、復活節,但感恩節沒有宗教意味,為什麼身在美國的穆斯林不慶祝呢?」

Chris一家和親戚共十多人,在表姨Róża和表姨丈Andrzej的家中聚餐慶祝感恩節。在大快朵頤前,他們飛快地以波蘭語和英語感謝主賜予他們豐盛的食物。餐桌上擺滿琳琅滿目的菜色,主菜烤火雞自然被放在當眼處,旁邊擺着好幾款波蘭沙拉,其中一款酸奶油拌黃瓜,名為「mizeria」 (悲苦),最初是波蘭窮苦人家的食品。

上個世紀移居Hamtramck的波蘭移民,大多是苦過來的。Andrzej夫婦在1981年從波蘭移民至Hamtramck,同時打多份工、上夜班。「什麼工作都做,前後換了二十多份工。」Andrzej帶着濃重的波蘭口音説。

他們從到美國第一年就開始慶祝感恩節。「我還不知道感恩節是怎麼一回事,親戚就塞給我一隻火雞,讓我負責料理。」 Róża回憶,波蘭人家庭觀念重,移民更重視與附近親友的聯繫,與感恩節家庭團聚的主題一拍即合,絕大多數的波蘭移民家庭都大肆慶祝感恩節。

跟大部分經濟條件改善的波蘭移民一樣,他們在1999年搬到環境、學區更好的市郊,談起Hamtramck從波蘭小鎮搖身一變為穆斯林城鎮,Róża坦言心中難過。「我當然還是希望它永遠是波蘭人的聚居地。」聽説我要在Hamtramck採訪,她雙手緊緊攥住我的手,叮囑我要注意安全,似乎擔心Hamtramck如今的治安情況。

Chris的阿姨Jackie是Hamtramck的警探,已在Hamtramck警察局供職二十年。

她説,Hamtramck內發生的罪案,絕大多數是小宗搶劫案。作案人多是城外人,從底特律來犯案,當地穆斯林不僅不是作案人,還經常是受害人。「穆斯林女性容易成為搶劫的目標。」

Jakcie説,穆斯林女性走在街上不會四處張望、留意周圍狀況,作案人搶劫她們容易得手。穆斯林女性被搶之後,也大多不會報案聲張。

「歷史總是重複自己」

「歷史總是重複自己。」Hamtramck歷史博物館館長Greg Kowalski感歎説。他是波蘭移民的後代,從1950年出生至今,一直居住在Hamtramck,寫了八本關於這座城市變遷歷史的書。

「如果妳在一百年前來這裏採訪,我可能會是個德國人,談論着波蘭移民湧入Hamtramck。」他開玩笑説。

Hamtramck在1798年建城,最初的居民多為德國移民。直到1910年,道奇汽車(Dodge)在這裏建廠,大量藍領工作虛位以待,鼎盛時期僱用了四萬五千人,吸引了大批求職的波蘭新移民遷入。

起初,德國裔居民並不歡迎這批外來者。「變化發生後,恐懼和抵制往往緊緊跟隨。」Kowalski説。但波蘭移民數量巨大,且和德國移民在教堂中多有接觸,兩個族群漸漸融合。十年後,波蘭裔人口就達到了Hamtramck總人口的80%。

歷史在1990年代重演。經濟條件改善的波蘭移民遷往市郊,大批孟加拉和也門移民被低廉的房租吸引,遷入Hamtramck。穆斯林移民遷入,減低了Hamtramck的房屋空置率和犯罪率,為該市注入了生機。Kowalski記得,曾有吸毒者聚居在城中北部,但自從孟加拉移民遷入後,改區治安大為改善。「他們是體面人,大肆整修房子,再把家人接過來。」

如今,Hamtramck的人口密度是底特律的九倍,是密歇根州人口密度最高的城鎮之一。穆斯林移民多經營小商店,登陸市中心的商業旺地。Chris的外祖父母經營多年的生鮮雞肉店,如今成了南亞服飾店。

雜貨超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小小的Hamtramck內,就有44間大小超市。超市興旺除了由於穆斯林飲食習慣不同外,還因新移民不少沒有車輛代步,有光顧自家街區肉菜雜貨店的需求。像Hamtramck這樣,在可步行範圍內能買到新鮮肉菜的小城鎮,在美國並不多見。

Hamtramck市Joseph Campau大道的一家超市。攝 : Laura McDermott/端傳媒
Hamtramck市Joseph Campau大道的一家超市。

與雜貨超市的興旺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酒吧的凋零。藍領工人喜歡下班後小酌,再加上波蘭人天性酷愛飲酒,盛傳Hamtramck曾是全美酒吧密度最高的城市。酒吧文化鼎盛時期,在五平方公里內竟有兩百餘家酒吧。70年代起,底特律及周邊的汽車製造業受到重創,Hamtramck人口劇減。大批波蘭移民遷出,搬進來的是教義中嚴禁飲酒的穆斯林,不少酒吧生意受到打擊,無以為繼。近年靠着外來顧客,生意才逐漸回穩。

孟加拉移民們盤下了全市最高的建築物之一、位於市中心的一座四層高的傢俱店,計劃將它改裝為清真寺。依州政府法規,清真寺方圓五百英尺內的商鋪,不予發放販賣酒精牌照。市長Majewski擔心,隨着清真寺的數量增加,市內的商業發展會受到影響。「經濟是Hamtramck目前面臨最大的困難,城市需要更多的錢。」

然而,經營雜貨店已17年的老闆Neil對生意信心十足,他在市內有七家店,售賣包括酒精飲料在內的商品。他説,穆斯林居民增加,沒有對他的生意造成打擊。「穆斯林不買酒,但會買其他雜貨。」他眨了眨眼,接着説:「有的穆斯林也在我這買酒。我想,大概一半一半吧。」

在兩波移民潮中,新舊居民之間的矛盾如出一轍。曾有非穆斯林居民抱怨,清真寺一日五次的宣禮廣播聲音太大,影響周邊居民休息。還有人抱怨,穆斯林經營的咖啡店,優先服務穆斯林,怠慢非穆斯林顧客。據聞在市議會選舉時,還有穆斯林守候在票站,手把手教選民把票投給穆斯林候選人。

在Hamtramck住了數十年的波蘭移民Mark對我説,穆斯林鄰居們很封閉,「只跟自己人來往」。他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認為伊斯蘭教不如天主教、佛教等宗教包容開放,容易走向極端。「我擔心類似巴黎恐襲的事情,會發生在Hamtramck。」

巴黎恐襲後,媒體紛紛聚焦甫選出穆斯林佔多數市議會的Hamtramck。波蘭裔市長Karen Majewski接受CNN電視台採訪時,主持人一開口就問:管治一個穆斯林人口為多數的城市,妳害怕嗎?「不,我不害怕。」她這樣回答。

但她承認,由於文化差異,在非穆斯林居民中,「穆斯林非我族類」的想法普遍存在。在市議會選舉前夕,一名穆斯林候選人的海報上就被塗鴉了「Don』t vote! (別投票給他!)」的字樣。

Majewski擔任Hamtramck市長近十年,她説,以往在地方選舉中,當選人的姓中必有「ski」。「因為只有波蘭裔參選。」她笑説。她在兩年前的市長選舉中,以不足百票險勝穆斯林對手,她還沒想好,兩年後是否再次競選連任。她説,Hamtramck近年來經歷了許多變化,她對該市難以預測的未來有點擔心,「但我的擔憂並非針對穆斯林。」

新移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亦如歷史再現。Hamtramck還是「小華沙」時,波蘭移民熱衷參政,市議會開會一度以波蘭語進行。如今孟加拉和也門移民在市議會中非常活躍。「他們在母國無法就政治發聲,到了美國後,發現這裏他們可以很大聲!」Kowalski説。

Um Ammar的丈夫,伊瑪目Yasser曾在市議會前夕的禮拜上發言呼籲與會信眾投票。「投票給你心目中最佳的候選人,無論他是否穆斯林。」Yasser説,所有候選人都可到這所清真寺來發言拉票。「無論他是不是穆斯林,我們都會給他遞上麥克風。」

空氣中滿是「歇斯底里與恐懼」

感恩節次日下午,Yasser準時主持每週五的大禮拜。他用阿拉伯語作了半小時演講,語氣鏗鏘,顯得駕輕就熟。28歲的他留着絡腮鬍,看起來比同齡人多了幾分成熟穩健。在演講中,他特別提到了巴黎恐襲,譴責實施暴行的恐怖分子,指出他們並非穆斯林。「《可蘭經》中禁止殺害無辜的人。」

Yasser在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帶領敎徒祈禱。攝 : Laura McDermott/端傳媒
Yasser在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帶領敎徒祈禱。

敬拜結束後,信眾之一的Omar跟我談起了巴黎恐襲,解釋他為何絕對不會在社交網站臉書上為自己的頭像添上法國國旗。 「我為巴黎發生恐襲感到遺憾,但絕對不會因此悲痛大哭。」他憤憤不平地説:「每天都有更多的穆斯林因戰火、襲擊死去,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哀悼?」 他還質疑,一個穆斯林殺了人,整個穆斯林群體就被標籤化為恐怖分子,但其他教派的人殺了人,人們卻不會將之與其宗教信仰掛鈎。

Omar所言並非簡單的情緒發泄。皮尤調查的數據顯示,40%的美國大眾認為,美國穆斯林對伊斯蘭極端主義有「一定的或大量支持」。

Omar今年32歲,幾個月大時就從也門移居美國,跟Um Ammar一樣,他認為穆斯林是他的第一身份。他還清楚記得,他在電視上看見「911」事件發生時感受到的震驚,他默默地想,「千萬不要是穆斯林做的啊……」 自那天起,在某些美國人心中,他所在的穆斯林族群開始與恐怖分子劃上等號,形象急轉直下。

「911」發生一個月後,美國ABC電視台進行的民調顯示,47%的美國人對穆斯林抱有好感;到2011年,數字跌到37%。在2014年,「阿拉伯裔美國人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只有27%的美國人對穆斯林仍有好感。

巴黎恐襲無疑如火上澆油,讓美國穆斯林處境更加艱難。「美國伊斯蘭關係理事會」的公關主任Ibrahim Hooper在事件後受訪表示,美國如今的政治氣候,比「911」後更糟糕。他形容,空氣中滿是「歇斯底里與恐懼」。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況,即使是在『911』後。」Hooper分析,ISIS恐怖分子的目標之一,是離間分化西方社會,讓被孤立的西方穆斯林選擇加入他們的行列。「我們(美國穆斯林)已經覺得孤立無援。」

變化在這些孤立無援的穆斯林群體中悄然發生。

中東及伊斯蘭研究學者Geneive Abdo在著作Mecca and Main Street中寫道,「911」後,不少穆斯林更深入地鑽研伊斯蘭教義,讓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調研還發現,50%的美國穆斯林每週到清真寺禮拜,其中大多數是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年輕穆斯林。她寫道,年輕穆斯林展現出更多探索教義、以理智解釋信仰並向公眾宣導的渴望,他們思索:作為美國人口中的少數,要如何在這個世俗國家中當一個穆斯林?

美國穆斯林分布廣泛,不少在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大底特律地區等地紮根。據估計,2010年美國穆斯林人口約為260萬,佔全國總人口約0.9%。

巴黎恐襲後,共和黨籍的總統參選人Donald Trump表示,要在美國清真寺外安裝攝像頭,強制穆斯林在政府數據庫中登記註冊。另一參選人Ben Carson呼應Trump的説法,稱政府應該監控包括清真寺在內的公眾場所,他還曾將部分敘利亞難民比作「瘋狗」。

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入口。攝 : Laura McDermott/端傳媒
Hamtramck伊斯蘭中心入口。

從2011年至今,密歇根州接收的敘利亞難民數量高居美國五十州中的第三位,但巴黎恐襲後,州長Rick Snyder宣布,出於保護州內居民的考量,停止接收敘利亞難民。

對此,市長Majewski付諸一笑。「州長是共和黨人,他説他必須要説的話。」此前她在臉書上發布五、六個敘利亞難民家庭搬到Hamtramck的消息,底下的留言都在問:他們需要些什麼?我們可以怎麼幫上忙?

就連擔心恐怖分子混入難民中的Mark也説,應該有比拒絕所有難民更好的辦法來保障Hamtramck的安全。Kowalski則認為,只有從來沒踏足過Hamtramck的人,才會以為這裏會因有穆斯林或難民聚居而變成危險之地。「恐怖分子這個詞從來沒有在Hamtramck現居民的腦海中閃過。」Kowalski説。

「我們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

「的確,這波穆斯林移民帶來的文化衝擊更大。」Kowalski坦承,由於宗教上的差異,比起波蘭移民,穆斯林移民較少和其他族群來往。 「混雜融合或許還不多,但融合終究會發生。」他估計,更高程度的融合會發生在穆斯林移民的下一代身上,一些穆斯林的傳統可能會被打破。「成人的思維方式已定,但從小浸淫在美國文化中的孩子不一樣。」

Chris估計,就如他的父母搬離Hamtramck,這裏的穆斯林移民後代終有一日也會離開,分散到美國各地和社會各階層,成為帶有母國和美國文化的獨特混合體。「但如今,穆斯林移民的宗教、語言和母國紐帶,似乎仍在其生活中保有難以撼動的地位。」Chris説。

皮尤研究中心在2011年針對美國穆斯林的調查顯示,他們中的56%希望適應美國的習俗和生活方式,20%希望與美國主流社會保持距離。目前,63%的在美穆斯林是第一代移民,37%在美國出生。

市長Majewski受訪時,一再提到「社區」這個詞,強調Hamtramck是一個緊密社區,不比人口密度低、鄰里關係疏鬆的郊區。「我們跟鄰居靠得那麼近,不可能不來往。」她説:「或許不總是容易,但作為一個社區,我們會一起克服困難。」

Majewski的其中一户鄰居,是一群年輕的文藝青年,青年群體正在Hamtramck崛起,其中多為藝術家。設計師和樂手們在Hamtramck北部改裝廢舊建築群居,開辦藝術畫廊,每年舉辦音樂節。有的年輕人經營餐廳、唱片店和瑜伽中心,成為近距離觀察Hamtramck各族群互動的第三群體。

Hamtramck市內的一幅壁畫。攝 : Laura McDermott/端傳媒
Hamtramck市內的一幅壁畫。

「我絲毫沒有感覺到族群間的緊張氣氛。」演奏低音大貝斯的爵士樂手Ben認為,某些媒體是「標題黨」,企圖炒作煽動族群間的矛盾,標題聳動的報道和波蘭裔和穆斯林移民之間所謂的衝突,是「雞與蛋」的悖論,難以辯明哪一個先發生。

26歲的他三年前搬到Hamtramck,看中這裏租金便宜、治安較好,又緊鄰音樂文化底藴深厚的底特律和周邊幾所大學,演出機會不少。搬到這裏後,他迅速愛上了孟加拉人開的Aladdin Café和也門人開的Yemen Café。

離Hamtramck伊斯蘭中心不遠的Rock City Eatery也是市內很受歡迎的餐廳,它販售世界料理,菜單裏包括韓國泡菜薯粉湯、羊肉漢堡、西班牙風的八爪魚料理。留着長髮和大鬍子的店員Chad説,穆斯林也會來用餐。「當然,他們只點沒有豬肉的料理。」 穆斯林顧客還常點甜品派,這家餐廳出品的派曾獲密歇根州「最棒派」獎。「沒有人不愛吃派!」Chad笑説。

餐廳並不大,生意好時客人可能要拼桌,有時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食客會被安排坐到同一桌。「沒等我把飲料送上桌,他們就聊開了。」Chad説,從來沒有人要求換位置。「為什麼非要以宗教、人種來將人分類?我們其實沒有那麼不一樣。」

坐落在Joseph Campau大道上的復古衣和唱片店Lo&Behold已經開業五年了,一隻白色波斯貓癱坐在櫥窗裏,音箱中傳出高分貝的實驗性音樂。老闆Richie也是樂手,唱片店就是他的錄音室,這裏也不時舉辦音樂演出。「有時候穆斯林年輕人也會來看看唱片,買店裏的二手復古衣。」

佛教禪修中心也在Hamtramck紮根,禪名Majin的美國白人青年已在這裏業餘禪修十年。在清晨,他會先擊鼓提氣,再到佛堂中盤腿坐下冥想。有時剛坐下,就聽見附近清真寺的宣禮廣播,呼喚信眾到清真寺中叩拜真主。緊接着,不遠處的天主教教堂也會鳴鐘。他不覺被打擾,反而感到身心滌盪。

「在幾分鐘內,就聽到與三個主要宗教有關的聲音,多奇妙呀。」Majin説,他在Hamtramck沒有嗅到衝突的氣味,只感受到和諧。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目前沒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