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制定的「十三五」規劃除了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外,還要求相關部門「出台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試圖以此解決人口老齡化加速、勞動力市場矛盾、養老金收支不平衡等問題。
12月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 No.16》(下稱《綠皮書》),建議從2018年開始,將中國女性退休年齡每3年延遲1歲,男性退休年齡每6年延遲1歲,最終在2045年同時達到65歲。
中國目前的退休年齡規定來自1978年的暫行辦法,即男性年滿60歲、女性年滿50歲退休;若女性是黨政、群團、企事業機關幹部,退休年齡為55歲。《綠皮書》同時提出,在2017年取消女性幹部和女性普通職工的身份區別,將女性退休年齡統一為55,然後再推行上述延遲方法。
從人口結構現狀來看,儘管老齡化進程加速,但人口撫養比(編注:非就業人口 / 就業人口)仍然處於低谷階段,人口結構尚處在黃金時期,這意味着我們尚有時間去仔細研究探索如何調整退休年齡。
儘管《綠皮書》聲稱中國人口結構仍處在「黃金時期」,但中國財政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有22個省份的養老金收不抵支。而按照相關研究測算,退休年齡每延遲1年,養老統籌基金可增長40億元人民幣,減少支出160億元,總計減緩缺口200億元。養老金缺口造成的「養老問題」使得延遲退休年齡被中國政府和部分學者視為「救命稻草」。
時事評論員銀玉芝撰文指,養老問題是世界性難題,但在中國更加複雜,延遲退休或放開二胎都不足以化解這一危機。他指出有部分私企甚至國企,為降低人力成本而不參加養老保險或故意低標準參保,也有許多員工願意犧牲養老保險來換取更多工資,因此要解決養老困境需要推動全社會參與養老保險,僅靠延遲退休作用有限。
由於性別、工種、勞動強度和收入等方面的差異,中國不同人群對退休年齡有着不同的看法。《綠皮書》提出的「65歲退休」這種「一刀切」式政策自然也引起了一些爭議。
專欄作家徐立凡撰文稱,設定延退年齡必須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差異,以及人力資源合理分配的問題,但《綠皮書》對此沒有涉及。他舉例指,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通常需要更年輕的工作者,假如一律要求到65歲退休,那麼相關崗位就會被知識結構相對陳舊的老年工作者佔據,導致人力資源錯配。他認為延退方案必須以不產生新的不公平因素、不損害產業競爭力、不增加企業負擔為前提。
聲音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我國還要按照公平的原則和「抑峰填谷」的思路,嚴格控制高保障人群的基本養老金標準,穩定中保障人群的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低保障人群的基本養老金標準,並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形成理性的預期。
養老金有缺口是制度設計的問題,目前討論的延遲退休是應對措施之一,但不是唯一的辦法。
實行彈性退休制度,讓身體差的人選擇早幾年退休,可以多領幾年退休金;讓身體好的人選擇遲幾年退休,屆時可以領到更高的退休金,過上更優裕的生活,可謂「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