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政客的私心 腐爛了銷中的水果

「最難的是摒除人性的私心」,焦鈞直言,現在回頭看,若能穿越時空回到台灣水果最初銷中那時重來一遍,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私慾把持,交給專業。

端傳媒記者 李志德、陳筑君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5-11-30

#台灣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

方頭大耳的焦鈞笑起來很靦腆,但對記者的問題應付自如。因為他自己也曾經是採訪線上的同行,之後即使進了農產業界工作,似乎也改不掉「帶着距離看人看事」的習慣。

身份的轉換,作者在「記者」和「業者」間遊移的跨界身份,是《水果政治學》之所以能成書的關鍵因素。焦鈞2005年擔任國民黨籍立法委員白添枝的助理,白添枝出身農會系統,當時擔任台灣省農會常務監事。這是焦鈞接觸農業議題的開始。摸索了3年政策,2008年起焦鈞進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工作,自己執行起自己當年參與規劃的政策。

政策採購 太子黨掌分配權

「過去採訪新聞,就只是在外圍觀察。進入農產運銷體系,就切進更核心的權力運作。」焦鈞回憶自己最重要的經歷,就是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北京之後,國共平台共同開啟的「採購台灣水果」政策。

焦鈞說,在05年搭建的架構中,最上層的當然是「國(民黨)共(產黨)政策平台」,政策性決定後,由「台灣省農會」和「中華全國合作供銷總社」對口,落實採購,在連戰時代,省農會本來就是國民黨重要基層組織。

北京對台農產品的政策中最大的一宗是3000噸的柳丁,加香蕉。起初中方只買柳丁,但當年出到1500噸後柳丁價格回穩,沒有貨可以供「政策採購」,於是就將配額留到次年,但隔年柳丁已經不便宜,不需要政策採購,但同時香蕉價格崩跌,後1500噸的配額就用在香蕉上。

「當時我們會覺得,他們的壟斷太離譜。」除了杜絕私欲外,即使是政策採購,也要以「農民的利益極大化」為目標。

《水果政治學》作者焦鈞

在焦鈞的筆下,經由國共論壇確認的農產品採購政策,幾乎同一時間就被國、共兩黨的一班權貴把持,「那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關鍵點、轉捩點和分水嶺」。國民黨黨政高層如何插手介入的經過讀來驚心動魄。而在中方,台灣水果進口大陸得靠「特批」,特批背後其實就是太子黨,拿台灣水果或者1000箱、5000箱的配額,就是在某些不肖太子黨人手上。太子黨再賣給這些果品公司,這些太子黨光只配額的佣金就收不完。

兩岸關係在台灣往往引發兩極爭論,一般給定的標籤是「藍軍贊成兩岸交流,綠軍反對兩岸交流」,但焦鈞並不是這兩種標籤下的任何一種,「藍跟綠,我從來沒有認真反省過自己究竟認同哪一方。」身為第一線的「水果貿易業者」,他不反對水果銷中,真正痛心的是一樁好事被搞壞了。

「最難的是摒除人性的私心,真心把它(水果銷中)做好。套句(國民黨主席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說的,就是『做好、做完』。」焦鈞說,現在回頭看,如果有機會重來一次,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避免被私欲把持,而交給專業,「但當時我們會覺得,他們的壟斷太離譜。」除了杜絕私欲外,即使是政策採購,也要以「農民的利益極大化」為目標。

焦鈞新書《水果政治學》。攝:Billy H.C. Kwok/端傳媒
焦鈞新書《水果政治學》。

回不去的爛掉的市場

焦鈞強調,政策採購不是沒有價值,它確實有拉抬價格的效果,至少不要讓他從新台幣10塊變3塊、2塊。但正常貿易就要交給專業人員執行。如果政府可以花大筆錢去日本做農產品的行銷推廣,是不是應該也要到中國這個市場去,擇優去做市場布局,政府再透過合法的補助方式,提供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的正規方式。

回到中國大陸的台灣水果市場,焦鈞說2005到08年民進黨政府多所阻擋;08年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也沒有再發生農產品過產滯銷,真正做成功的正常貿易又不多。再者馬政府想在農產銷中一事大開大闔做的時候,市場在前3年就已經爛掉了。台灣水果又爛又難吃、假的又很多,海南島種的、福建種的,根本不是「台灣水果」。

如今「買辦」已經是人人喊打,台灣農產品銷中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焦鈞舉了近來在「天貓國際」上架的台灣米來談。兩岸農業交流如果非得持續進行,這可能會是一個新的試點。

但政策採購畢竟不是正常生意,「政策採購是公務人員把預算花完。但生意是把握機會把錢賺進來,這是兩套不同思維, 一手要去想政策,一手要去扛業績。」焦鈞比喻自己執行政策採購任務時陷入人格分裂。離開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後經過一段時間心理調整,覺得應該把這段歷史寫出來。

如今「買辦」已經是人人喊打,台灣農產品銷中也進入了另一個階段。焦鈞的書中不只有批判,還有很多激勵人心的例子:鳳梨釋迦、葡萄柚和芭樂,都可以不靠政策採購,循商業機制在中國大陸打出一片天。焦鈞舉了近來在「天貓國際」上架的台灣米來談。兩岸農業交流如果非得持續進行,這可能會是一個新的試點。

記者最後問:書中揭露很多政、經圈子的細節,不會有壓力嗎?

焦鈞淡淡地回答:「自己人生的選擇就是兩個,一是社會大眾肯定我對農產運銷的專業知識;另一個是被覺得是不合群者,我就再也沒辦法回到這個圈子。就是這個樣子而已。這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