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天貓「掏」出了台灣米的春天?

在全台目光被稻田中的「天貓」吸引的同時,2015年台灣最大出口國是誰?不是中國、不是香港;是絕少出現在台灣人腦海中的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

特約撰稿人 何欣潔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5-11-11

11月10日最後兩小時,數以萬計的網民正在電腦前,掛上天貓,等待「雙十一」到來。等得無聊,還可以開電視看看馬雲大手筆打造的「雙十一春晚」,由蔡依林開場、陳奕迅領唱跨夜倒數最後一首歌。洶湧的「雙十一」大浪,就要襲來。

台灣宜

台灣米 上天貓

在這場媲美春節的消費慶典裏,台灣不但沒有缺席,甚至早在1個月前,就被天貓一腳踩出塵埃。在台灣老牌電商 PayEasy 的牽線下,一批台灣台中市霧峰區、花蓮縣玉里鎮的「台農71號」(品種名稱,市場品牌稱「益全香米」)將在天貓國際台灣館上架,玉里的稻田裏甚至出現紅色稻米排成的「天猫国际」圖樣,惹出「中資收購台灣米」的爭議。

天貓賣米了,眾人議論紛紛,但故事可不是「中資侵門踏戶(台語,指不懷好意登門挑釁,存心來找碴的意思)」,或者「台灣米進軍13億的大陸市場」這麼簡單。

主角是台灣稻農有限公司,是一群曾經以「反糧商壟斷」為宗旨的農民自力組成的公司。由他們踏出這轟轟烈烈的一步,是歷史的巧合,恐怕也是隱喻。

這段歷史要從台灣的「動員戡亂時期」說起。因國防戰備所需,同時避免重要軍備糧食流向大陸,政府制訂《糧食管理治罪條例》,將全島分為8大糧區,稻米不得跨區買賣,住在屏東的人要吃到一口宜蘭米亦不可得,遑論要「賣米到大陸」,一個不妙,搞不好是要人頭落地的事。

從此,為監控糧食流向,半世紀以來的台灣,籠罩在「糧商執照」制度的控管之下。按照日後制訂的《糧食管理法》規定,辦理糧食相關業務,如買賣、經紀、倉儲、礱穀、碾米、磨製米粉、磨製麵粉、輸出、輸入等,都必須向農委會申請糧商執照,每10年換照一次,但每日庫存量在300公斤(1公斤 = 香港1.653斤)以下者,不在此限。

「種菜的可以賣菜、種水果的可以賣水果,就是種稻的不能賣米!」這是種稻超過30年經驗,目前以種植「台農71號」為主的翁良材「起義」的經典口號之一。當年法令規定,稻農每年能自行銷售300公斤自產米,已受到很大限制,但竟然還有糧商透過公會運作,打算修改《糧食管理法》,完全取消稻農賣米的資格。這項提案在翁良材等人的強力反對下暫緩,也同時喚起他們的自主意識。翁良材表示,傳統糧商壓制稻農自產自銷就罷了,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開放外國稻米進口後,「甚至還以便宜的進口米混雜台灣米,再賣給消費者,對我們本土稻農來說是一大打擊。」

雖然現行《糧食管理法》已修正,稻米不一定需要糧商執照才能上架,但是許多通路、消費者仍以品牌是否有糧商執照為信賴稻米品質的標準。

直到2013年,標榜台灣生產的「山水米」遭揭發「連一粒台灣米都沒有」,甚至還用品質最差的「等外米」混充本土高檔貨,以欺騙消費者賺取暴利。在這場作假風暴之後,消費者才赫然發現,出品「山水米」的糧商泉順食品公司竟然擁有9張執照,被裁罰撤銷1張,還可以用其他執照繼續做生意,根本不痛不癢,引起公憤。台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甚至一度宣布打算廢止糧商執照,後來雖未確實執行,卻也宣告過去台灣由糧商主導的體制已走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輔導小農自產自銷,才是台灣該走的方向!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

「撤掉糧商執照之後,開放大企業進來經營農業,大公司有方法、有制度,一定可以送出高品質的好米,」陳保基如此說。但草根農運團體「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不做如是觀,她嚴正反駁,引發混米風暴的山水米本身就是大企業,陳保基的說法並不成立,「輔導小農自產自銷,才是台灣該走的方向!」

現實是,無論大企業或小農民,都要面對市場。但台灣的消費者市場,給予農民的反應其實很冷淡。雖然近年來掀起一陣從農、愛鄉風潮,卻沒有兌換成台灣人吃米的熱情,根據台灣農委會發布的《糧食供需年報》,2014年全台每人僅吃米44.96公斤,創10年新低,平均每人每天吃的米,比一支 iphone 6s 還輕。

稻米市場「有行無市」,就連已有固定熟客支持、具品牌知名度的公司也難倖免。

圖為台灣雲林縣的稻田。

有行無市 挑戰大

2011年,台灣政府為供應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園區(簡稱「中科四期」)用水,規劃沿彰化溪州重要農業灌溉系統「莿仔埤圳」埋設暗管,調用農業用水。出生溪州的台灣鄉土作家吳晟及他同為作家、曾著有《江湖在哪裏?──台灣農業觀察》的女兒吳音寧,便因此與當地農民一同展開「反搶水」的行動。而「溪州尚水米」就是搶水危機落幕後,由吳晟、吳音寧參與成立公司行號、大力行銷的品牌。「溪州尚水米」強調友善耕種,以契作模式保證收購,但即使這樣頗具知名度和規模的品牌,2015年的種植面積仍從11公頃減到8公頃,上半年一度告急,傳出兩萬公斤米賣不到一半的消息。

知名的宜蘭女農吳佳玲,在大學期間加入「台灣農村陣線」,參與各地的農業議題,最後決定落腳宜蘭、開始親身種稻。她創立「有田有米」品牌,努力改變當地積累已久的耕種習慣,沒有除草劑、農藥,以友善耕種的概念和在農運中累積的好人緣,至今已有上百多個「榖東」支持,但連她都感嘆,「現在賣米真的非常競爭!」吳佳玲替師傅陳榮昌賣米,2016年打算從插秧期就開始預購,拉長銷售時間。她甚至砸下重本,申請了一張釀酒執照,將自家種的米送給宜蘭當地酒廠釀製米酒,以應付有行無市的稻米市場,「米只會越來越難賣,不從加工找出路,根本不可能!」

台灣米面對市場挑戰,另一部分力圖生存的稻農、糧商,將「登陸」賣米視為重要的出路。台南老字號、弘昌碾米廠董事長曾江燁表示,因為台灣人越來越不吃米,所以他們嘗試將米銷往廣東深圳,雖然利潤「只能算是一般般」,但他們希望的是,能接到來自對岸持續的採購訂單。

在一眾盼望登陸賣米的農民中,由當年起義「反壟斷」的「台灣稻農有限公司」先聲奪人,算是歷史的巧合。這一趟天貓淘米記,有創立於2000年、2012年資本額已達新台幣4.35億元的台灣知名電商 PayEasy 當中間人搭橋,農民得以順利登陸。本來要登上天貓國際的門檻不低,需要2.5萬美元的上架保證金,每年更須繳交5千或1萬美元的年費,相較若在台灣電商「台灣樂天市場」,上架費不到900美元、每年年費更只要1千美元,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因 PayEasy 在天貓早有櫃位,所以農民上架成本變得很低,「讓台灣有特色、但品項不夠多的小品牌登陸,是我們現在能做的。」 PayEasy 總經理林坤正說。

林坤正觀察,大陸消費者對台灣生活方式仍然心嚮往之,尤其是食品、餐飲,「台灣的農特產品還是有優勢。」換句話說,台灣農特產品最美的賣點還是「台灣人」。但中國電商已經開始學習台灣的操作模式,做故事行銷與品牌經營,「台灣的時間更少了,必須加快腳步,」林坤正說。焦慮的稻農與衝刺的電商一拍即合,促成這場天貓淘米記。

曾經因為兩岸對峙而被封鎖的稻米市場,如今要死灰復燃,但若把中國市場當成台灣稻米的解方,恐怕也與現實不符。首先,從數字上來看,在全台目光被稻田中的天貓吸引的同時,台灣最大出口國是誰?不是中國、不是香港,是絕少出現在台灣人腦海中的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

2015年至今,出口巴國已近3萬噸,是2014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35倍有餘,的確不能說中國市場是台灣稻米的唯一出路。

從2015年8月開始,台灣向巴國出口29,037公噸的稻米,第二名香港1,100公噸,不到巴國的4%,第三名澳洲更僅有450公噸。不到3個月,單是出口巴紐就帶來近1,750萬美元的收入。這並不是巴國第一次成為台灣米的採購大戶,自2008年國際糧價暴漲開始,2009年,稻米出口大國埃及決定暫停外銷,加上另一糧食出口大國澳洲發生乾旱,使得巴紐轉向同樣生產蓬萊米的台灣,甚至導致當年農委會必須祭出多項限制出口的措施。

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表示,2015年台灣稻米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出口,與國際糧價無關,也非援外機制,「完全是市場機制,是業者看上當地潛力。」

陳俊言分析,台灣的其他稻米貿易夥伴中國大陸、日本都對國內糧食實施保護措施,但巴國對稻米採取完全自由貿易,又同樣吃蓬萊米,成為糧商出口新標的。不過,與銷往中國的高價米不同,標售公糧銷往巴國的糧商上達糧業透露,「銷往巴國的,很多都是公糧,」因是農委會保價收購,農民交的多半是重量不重質的米,台灣人普遍認為口感較差的公糧,卻似乎廣受當地市場歡迎。

池上建興米董事長梁正賢是兩岸大三通後首批登陸的高價米品牌,目前旗下品牌「多力米」也在淘寶網上架。在他看來,阿里巴巴一直都對台灣市場有興趣,經理也與他互訪過幾次,這次的天貓買米,確實是場漂亮的行銷手法,但他不認為這是長久之計。

「多個通路是沒什麼不好啦,但我們的米過去一包可能要賣到新台幣將近600塊,人家可能是吃新鮮的(意指只是一時嚐鮮),我不覺得會長久!」如今,梁正賢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反而淡然。

梁正賢分析,「大陸也有保護自己稻米的政策,每年配給台灣的額度有上限,再多沒有了。你說能消化多少米?很有限。」因此即使許多通路商找上梁正賢賣池上米,「我都說,你拿到配額再來跟我說,不要每個都來跟我說自己關係多好有多好,我聽到都會怕耶!」陳俊言則說,過往大陸配給台灣的稻米大約是五、六百公噸。2015年至今,出口巴國已近3萬噸,是2014年出口至中國大陸的35倍有餘,的確不能說中國市場是台灣稻米的唯一出路。

「雙十一」的燦爛煙火,照亮這批與貓共舞的台灣好米。但未來該如何好好種一甲台灣田、吃一口台灣米?真正的考驗,恐怕才正要開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