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兒童新聞

歡迎帶着湯匙遠道而來的貴客

「工業區可蓋在任何地方,但當獨特珍貴的自然環境失去之後,就永遠不會再有,而且保留生態環境給社會帶來的價值,長遠來看一定比工廠的總價值還要高。」

特約撰稿人 李偉文

刊登於 2015-11-11

#兒童新聞

插圖:Nana Ellis

今年秋末冬初,飛越四千公里的黑面琵鷺陸陸續續抵達台灣西南部海岸濕地。據去年底至今年初統計,全世界共有3259隻黑面琵鷺,其中有2015隻在台灣過冬。

黑面琵鷺是優雅漂亮,嘴巴像一隻巨大湯匙的大型飛鳥,除了是珍貴瀕臨絕種鳥類之外,更是台灣無人不曉的明星物種。

大約在20多年前,歷經了漫長七年大規模的環保與工業區設置的抗爭活動,才在曾文溪口,也就是台南縣七股濕地與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這一帶,有了「黑面琵鷺保護區」,也因為這七年的警民對峙與數不盡的衝突,期間還有國際環保組織的協助,長期佔據媒體版面,最後除了給黑面琵鷺留下一線生機之外,也給全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官員與民眾,結結實實上了一堂生態保護課。

現在,台灣所有民眾都可理解並支持,工業區可蓋在任何地方,但當獨特珍貴的自然環境失去之後,就永遠不會再有,而且保留生態環境給社會帶來的價值,長遠來看一定比工廠的總價值還要高。

農藥毒害「貴客」

黑面琵鷺生活在南北韓、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香港以及台灣。在黑面琵鷺眼中,這整片綿延四千里的濕地都是牠們的家園。其實也很反諷的,黑面琵鷺的主要繁殖地之一是在南北韓交界的北緯38度線,也就是高度緊張的軍事戒嚴區,這個地方在槍彈監視下去除了人為的一切干擾,反而成了牠們可以安心繁殖成長的地方。

鳥類的遷徙一直是自然界難解的謎,有人說,這是冰河時期鳥類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行為;也有人說南半球本來就是鳥類的家鄉,他們每年一次的遷徙,只是回到祖先們的原居地。

至於牠們如何辨識路程?有人說以視覺,追尋河谷海岸線等地標;也有人說牠們藉助日月星辰,利用偏光、紫外線定位飛行;也有人說牠們體內可以感應地球磁場來定出飛行方位。總之,這些仍舊是未獲確定的理論。

想到這些鳥類歷經千辛萬苦,飛行途中也許被人獵殺,也許氣候不好,環境污染,棲地不見,我們可有好好善待牠們?

現在台灣已有許多關於動物保護的法令,幾乎沒有人會捕獵這些遠地來的客人。現在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稻田農作物噴灑的農藥,間接毒害了牠們,以及原本的溼地因為人為的開發建設而消失,讓鳥類沒有棲息覓食的地方。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